在今江苏无锡东门。最初为北宋政和(1111~1117)年间二程高足杨时讲学之地,后于其地建为书院。被视为二程学说南传的重要一环,有“闽洛中枢”之称。南宋初年,金兵南掠,杨时南归故里福建将乐,讲学遂废。南宋中,理学盛行,无锡当地士人建祠堂祀杨时,称龟山书院。元代废,改为东林庵。明成化(1465~1487)年间,邵宝重建于城南,复龟山之旧,王守仁应请作《东林书院记》,后又废。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回籍,与其弟允成讲学,至寓所不能容,即与高攀龙等人发起捐资,并得常州府、无锡县及邻近苏、松、嘉三府官员资助,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就杨时讲学故址重建书院。书院有大门、仪门,设中和、丽泽、依庸三堂,及燕居庙、道南祠、藏书楼并斋舍等,明末清初又陆续建成时雨斋、寻乐处等建筑。
书院奉孔子、祀杨时,“相与讲德论学”,以系道脉、树风声为己任。建立东林讲会制度,每年大会10日,每月小会3日,皆推会主一人主持讲会。顾宪成、高攀龙等先后主盟。顾宪成订立《东林会约》,就会中组织、会期、会仪等做出规定,作为书院中同人必须共同遵守的章程。并标明讲学宗旨、治学之方、学术趋向。首列孔子、颜回、曾参、子思、孟子为学要旨,次揭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为院规,提出“饬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损”。表明接续杨时、上承周程、下接朱熹、弘扬程朱之意。又主张学问经世,体现于顾宪成所拟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倡导士子以立志救世为己任,忤时抗俗,开“裁量人物,訾议国政”的讲学风气。一时朝野人士同声相应,“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
书院引发庙堂畏忌,被反对者指为“东林党”。明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以“东林党人”之名构陷士人,又矫诏禁毁天下书院,东林书院首当其冲,片瓦寸椽不存。崇祯元年(1628),东林党冤案平反,次年书院重建。明清之际,高攀龙侄高世泰再开讲会,四方学者辐辏,其中陆世仪、刁包、李颙等皆来讲学,已以“勿谈时事”为戒,失去东林本色。康熙、雍正时经数次较大修缮,书院规制已不输万历盛时。乾隆以降,书院已成诸生肄业场所,虽也弦歌相续,但少有当年士人学子讲会之精神风貌。咸丰十年(1860)一度毁于兵火,后修复。光绪二十八年(1902),原址办为东林两等小学堂。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