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 . 中国近代教育 . 辛亥革命后至北洋政府时期教育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Peking Higher Normal School/
条目作者杜成宪蒋纯焦
条目作者杜成宪

杜成宪

蒋纯焦

蒋纯焦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75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7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华民国早期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校。

英文名称
Peking Higher Normal School
地理位置
北京厂甸
校训
诚、勤、勇、爱

校址在北京厂甸。前身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京师大学堂附设的师范馆。光绪三十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优级师范科,光绪三十四年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令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民国初期全国分区设置的6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校长陈宝泉。以养成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中学校、女子中学校教员为宗旨。根据教育部相关规程,学校初办时设预科(1919年取消)和本科,其中本科分为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物理化学、博物6部。3年制(后改为4年制)。按教育部令,学生由全国各省选送,在短短数年内招生规模迅速扩大。1921年,本科始招女生,男女同班上课,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招收女生的学校之一。并设有附属中学(由五城中学堂改设)和附属小学。

1915年,为输入德国教育思想,增设教育专攻科,聘请德国教员,学习科目以德语和教育为主,4年毕业。同年,开设国文专修科和手工图画专修科,3年毕业。1916年,为促进学校美育和职业教育的开展,开设音乐训练班和职工科。1917年,开办体育专修科,教习各种体操,加习中国武术和各项运动,培养具有全面能力的体育教员,2年毕业。1920年春,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等师范学校和专门学校毕业生及大学3年级学生,2年毕业,授以教育学士学位,是第一个授予教育学士学位的单位。同年,由心理学家张耀翔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1921年5月,增设数学、化学两研究科,2年毕业,授以理科学士学位。1923年,续办国文、英语、史地等研究科。为中国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学校之一。

学校以“诚、勤、勇、爱”为校训,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本着“自动精神”,组织各种学会、研究会等学生社团,出版刊物(如《平民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1922年,向教育部提出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大学案,并着手筹备改组。1923年7月,成立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受西方高等师范学校体制改革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的高等师范学校改成师范大学的潮流中,全国原有“六大高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改大”,或并入或转制为综合性大学,而唯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制成北京师范大学,始终保持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