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美国费城,卒于美国坎布里奇。1900~1910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布林莫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就读,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T.H.摩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和美国遗传学家N.M.史蒂文斯(Nettie Maria Stevens,1861~1912)的指导下,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她和她的导师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1908~1909年,她得到资助到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动物站与德国组织学家T.博韦里(Theodor Boveri,1862~1915)一同工作。1907年~1908年,她在明尼苏达州的瓦萨(Vassar)任教一年,开始她的教学生涯,随后又在缅因州(Maine)大学任教十年,一直到1918年。她在那里与缅因州实验站的R.佩尔(Raymond Pearl)合作研究公众寿命和群体遗传学。
1918年她接受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约请时,已经独自发表了15篇论文。具有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她在协和医学院任医预科生物学副教授,两年之后,回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任教授,工作了三年。1923年,她应聘到燕京大学任教授兼生物学系主任。任教授,工作了三年。原本作为遗传学家的她,鉴于当时在中国研究实验生物学受制于仪器设备的短缺,1926年,她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到分类学,主要研究两栖爬行类动物。曾与祁天锡、胡经甫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合作,亦曾积极参与北平博物学会的活动。同时帮助美国动物分类学家到中国旅行采集,并给美国各大博物馆提供动物标本及说明。1941年,日本侵略者关闭燕京大学,但她仍在中国继续其研究。1943年被遣返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处任教。1945年,博爱理与人合作出版了《中国的两栖类调查》(A Survey of Chinese Amphibia)。1946年抗战胜利后,她又来到中国,仍在燕京大学进行教学和科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于1950年因病返回美国。
博爱理长期在燕京大学工作,给中国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同时在中国两栖爬行类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对中国生物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国两栖爬行类奠基人刘承钊就是其学生。他曾将在川西发现的新属种“胡子蛙”——髭蟾命名为“Vibrissaphora boringii”,以纪念其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