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近代文学 . 近代诗 . 【诗歌作品】

《今别离》

/Today Parting/
条目作者董俊珏

董俊珏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77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7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近代组诗。

英文名称
Today Parting
著者
黄遵宪
创作时间
光绪十六年(1890)

黄遵宪作。黄遵宪(1848-05-28~1905-03-28),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别署观日道人、东海公等。光绪二年(1876)乡试中试。其后近20年间,历任清政府派驻日本、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地的外交官。收录在《人境庐诗草》卷六的这一组四首的五言古诗《今别离》,即作于光绪十六年任职驻英使馆参赞期间。

这一组诗表现的是古代乐府诗中常见的游子思妇的题材,却非常巧妙地在其中嵌入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近代科技的产物以及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以形成古典审美与近世文明的鲜明对照,呈现出新颖别致的美感。《今别离》本是乐府杂曲歌辞之旧题,但用于这一组诗,显然呼应了诗中所歌咏的新事物和新知识,彰显了“今”相较于“古”的显著变化,因而别有趣味,洋溢着新鲜的时代气息。

位于广州中山大学里的黄遵宪雕像位于广州中山大学里的黄遵宪雕像

以“别离”为脉络,四首诗分别写了火车、轮船载人远行,行人在异域以电报远道平安,行人寄相片以慰闺中思妇之离愁以及思妇欲与行人梦中相会,却因东西半球昼夜相反而不得的惆怅,既各自独立成篇,又在逻辑上一线贯穿,层层推进,完整而细致地表现了近代文明背景下独特的离情别绪。其中,第一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了古今送别的不同及其对送行者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强烈冲击,为整组诗奠定了既缱绻又新异的抒情基调。第二首至第四首,则将建立在新技术与新知识基础之上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如“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与细腻委婉的心理描写(如“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作了充分融合,从而取得了“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旧格,质古渊茂,隐恻缠绵”的艺术效果,“辟古人未曾有之境,为今人不可少之诗”(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引陈三立评语)。

黄遵宪是清末“新派诗”的倡导者。在写给梁启超的信中,他自称“意欲扫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诗,务使诗中有人,诗外有事”(《黄遵宪集》下卷)。这一组《今别离》诗既蕴含了黄遵宪遍历亚、欧、美三大洲的外交官生涯的真实情感体验,又是他探索西方文明,并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理想相融合的结晶,历来被视为“新派诗”的代表作。梁启超标举“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夏威夷游记》)。他推尊黄遵宪为“世界革命”之旗手,而《今别离》正为其中典范。同光体诗人范当世也给予这一组诗歌以极高评价,谓之“意境古人所未有,而韵味乃醇古独绝”(《人境庐诗草笺注》附录)。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