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 遗物 . 秦汉铜器

半两钱

/Banliang Coin/
条目作者贾洪波

贾洪波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03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0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秦至西汉前期通行的圆形方孔铸币。

英文名称
Banliang Coin
所属时代
秦至西汉前期

多为铜质。面文“半两”,为计重币名,二字横列于方孔两侧(见图)。秦制二十四铢(一铢约合今0.65克)为一两,半两为十二铢。半两钱始铸于战国晚期的秦国,秦统一后,以半两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此前钱币文字种类繁多,大体以纪地为主,秦半两钱开启了钱币文字的纪重时期。

西汉半两铜钱西汉半两铜钱

今见秦半两大小厚薄轻重不一,一般直径2.5~3厘米,重5克左右(7~8铢)。钱体欠圆,无内外郭,背平素,制作略粗。秦末减重甚多。西汉前期先后行用各种减重半两。汉初官私皆铸,体小轻薄形如榆荚,俗称榆荚半两或榆荚钱;吕后行八铢半两、五分钱(重为半两的1/5,或说钱径五分),面文都是半两;文帝四铢半两,在汉初钱币中铸工较精、标准程度较高;武帝四铢半两,又称三分钱(重为半两的1/3),多有浅细外郭,少量还有内郭,也称有郭半两。战国圆钱上已有郭。钱郭有助于保护钱体、钱文,并防止磨钱取熔,有郭是古代铸币技术的进步。在湖南、湖北等地的西汉前期墓中曾出土铁质四铢半两钱,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铁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罢半两行五铢钱,半两钱遂废。从秦半两开始,大小轻重适中、携带使用方便的圆形方孔钱在中国沿用达2000多年,奠定了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东方钱币体系的基础。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