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口超过1000万。除巴基斯坦和印度外,还使用于孟加拉国等国。若加上第二语言使用者,在全世界的使用人口总计可达1亿多。乌尔都语与印地语有着共同的方言基础——克里方言。在印度北部,克里方言是那格尔语(阿帕布鲁萨语)的方言之一,而那格尔语则是在萧尔瑟尼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8世纪到1206年德里素丹国建立,一直不断入侵印度的穆斯林带来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土耳其语,乌尔都语的产生源于入侵者之间以及入侵者和当地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因此,以当地克里方言为主要语法框架,以克里方言词汇为主,夹杂大量阿拉伯语、波斯语及土耳其语词汇的乌尔都语应运而生。
乌尔都文字是在波斯-阿拉伯字母的基础上加以改变而制定的,自右向左书写。字母表排列与阿拉伯语字母表排列相仿,不同的是乌尔都语字母表中有3个自创字母用于拼写克里方言词汇和梵语词汇。乌尔都语共有35个字母,有元音音素12个、辅音音素42个。其中12个元音音素分别用3个字母加相关符号表示;42个辅音音素包括16个清辅音、26个浊辅音。
语法和印地语的语法基本相同。名词和一部分形容词有性、数、不同带后形式的区别,代词也有性、数和不同带后形式的区别。动词有体、时、态、式(语气形式)的变化。体包括经常、完成、进行等体;时包括过去、现在、将来时;态包括主动、被动、无人称语态(又称中动态);式包括陈述、祈使(命令)、虚拟、假定、怀疑(犹豫)语气。基本词序为主-宾-谓。
乌尔都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①乌尔都语形成阶段(11~13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并建立穆斯林政权,乌尔都语逐步形成,以口语使用为主。②乌尔都语文学语言形成阶段(13世纪初~19世纪中):从口头交际语逐渐发展为文学用语,最终取代波斯语,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韵文为主。③乌尔都语近代发展阶段(19世纪中~20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统治时期,此时乌尔都语由统治者的语言沦为被统治者的语言,并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大量英语词汇进入乌尔都语,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向非韵文发展。④现代乌尔都语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印巴分治后,乌尔都语成为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并作为国语推行,与印度乌尔都语差距拉大,书面语言中大量使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词汇,英语词汇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