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反对。1918年春,德国军队利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占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则以防止德国入侵为借口,出兵占领了摩尔曼斯克、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高加索和里海以东的地区。1918年5~6月,由战俘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一带掀起叛乱。更大的威胁来自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他们打着“立宪会议”和“买卖自由”的旗号,带头反对无产阶级政权,在各地建立起形形色色的政府。1918年9月,他们邀集各地反苏维埃集团的代表在乌法开会,成立以社会革命党人N.D.阿夫克森齐也夫为主席的全俄临时政府,协调统一全俄的反布尔什维克活动。苏维埃共和国处于危急之中,它所控制的地区只有全国土地的1/4。为了战胜敌人,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18年9月2日宣布全国为军营,提出“一切为前线,一切为共和国”的口号,并成立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军事机关和各条战线。委员会主席是L.D.托洛茨基,总司令是I.I.瓦采季斯。11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随即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把盘踞在西伯利亚的前沙俄海军上将A.V.高尔察克的25万军队作为反苏维埃主力。1919年3月,高尔察克军队全线出击,向西推进100多千米。俄共(布)紧急动员大批党团员上前线,红军迅速扩大到150万人。4月底,东线司令S.S.加米涅夫指挥红军发起反攻,把敌人赶回乌拉尔地区。7月加米涅夫担任红军总司令后,继任东线司令的M.V.伏龙芝指挥军队继续进攻。年底,红军解放了西伯利亚大部地区,彻底击败高尔察克叛军。1920年4月,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成立远东共和国,继续同白匪和干涉军进行斗争。
1919年夏,A.I.邓尼金15万军队成为新的白军主力。他们从北高加索出发,侵占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和乌克兰的广大地区。8月,英国陆军大臣W.丘吉尔扬言要组织14国武装干涉苏联,但是这一计划并未实现。10月13日,邓尼金军队攻占奥廖尔,直接威胁苏俄首都莫斯科。10月中旬,南线司令A.I.叶戈罗夫和军事委员斯大林指挥红军转入反攻,解放奥廖尔、顿巴斯和乌克兰大部地区。M.N.图哈切夫斯基指挥东南战线(后改称高加索战线)红军攻入北高加索,消灭了邓尼金主力。进攻彼得格勒的白军西北军总司令N.N.尤登尼奇军队也在1919年底被击溃。
波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独立。它在法国支持下于1920年4月25日对苏俄发动进攻,企图恢复其旧有的边界。5月初,占领基辅。5月中旬,红军反攻,取得胜利。7月,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西线红军逼近华沙,叶戈罗夫指挥的西南战线红军打到利沃夫城郊。8月,波兰军队反攻,红军被迫后撤。10月,双方停战。1921年3月,签订《里加条约》,确定两国边界。1920年11月,伏龙芝指挥红军攻进克里米亚半岛,歼灭白军南俄总司令P.N.弗兰格尔叛军。国内战争基本结束。1922年10月,红军开进符拉迪沃斯托克,把最后一批干涉军赶出国门。
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它是俄国共产党(布)和列宁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红军和劳动人民英勇斗争的结果,也是国际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支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