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战争(1992~1995)爆发后,上百万难民为躲避战乱涌入欧洲其他国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联合欧盟共同施加压力,迫使交战各方和谈。1995年11月21日,前南地区三方最高领导人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S.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F.图季曼、波黑总统A.伊泽特贝戈维奇,经过两周艰苦谈判,在美国草签了波黑和平协议,并于1995年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协定。由于协定签订地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岱顿市附近的莱特-派特森空军基地,故以“岱顿”命名。
1995年11月21日,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S.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F.图季曼、波黑总统A.伊泽特贝戈维奇在美国草签波黑和平协议
根据协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维持领土不变,成为实行邦联制的独立国家,由穆-克联邦(占领土的51%)和塞族共和国(占领土的49%)两个政治实体构成,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萨拉热窝为统一的国家首都;波黑联邦由穆斯林、克族、塞族代表组成主席团,轮流执掌政权;联邦设立部长会议和议会。连接波斯尼亚东部和塞族共和国北部的布尔奇科地区由国际仲裁团决定其归属。设立人权委员会调查违反人权的情况,受到国际法庭指控为战犯者不得参选公职。为了监督协定的执行,国际社会向波黑派驻拥有广泛权力的高级代表和以北约为首的驻波黑多国稳定部队。
《岱顿协定》在结束波黑内战、恢复地区和平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协定签署后的10余年,共有100多万难民重返家园。协定确认了波黑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族分裂,缓解族群冲突。但协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波黑三大民族在领土、权力和民族关系等战争遗留问题上的争端。民族敌视随处可见,且各联邦各自为政的状态也不利于民族和解与融合,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