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代杂剧和传奇的复杂变化与相互交融,创作情况日益复杂,二者区分并不容易。在此情况下,当以作品标明为杂剧者作为确定归属的依据。
近代杂剧
中国近代(1840~1949)的杂剧创作。
- 英文名称
- Zaju in modern China
- 所属学科
- 戏曲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近代产生并流传至今的杂剧当在200种以上。虽然较同期的传奇少许多,但仍然反映了近代杂剧一度兴盛的戏曲史、文学史事实。近代杂剧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仍处于乾隆年间出现的戏曲高潮的余波之中,杂剧创作却不见兴盛,表现为作品数量较少、成就和影响都比较一般。从戏剧题材来看,此期杂剧创作时代感、现实感并不突出,主要取材于古代故事,寄予一定的现实感慨,或虚构人物故事借以抒发人生感叹,或借古代故事写个人经历,表现人生感悟。杂剧体制也延续着明代后期以来兴起的南杂剧传统,自由性、抒情性、主题连缀式的单折组剧突出,篇幅更加灵活,不受折数或出数限制,戏曲家在创作中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反映了杂剧体制继续松动和变化的趋势。
这是近代杂剧急剧变革、迅速发展的时期。文学革新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小说界革命”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杂剧创作的繁荣。题材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化、现实化倾向,内容多集中于维新变法的启蒙宣传、民主共和的政治鼓吹、反清革命的思想号召,还有基于现实感受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再现书写。杂剧体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南杂剧以来形成的短剧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主观性、抒情性特征继续加强。杂剧创作表现得更加自由随意,作者的思想意志、人生感情、兴趣喜好等主观内容愈来愈充分地表现在杂剧之中。此期的杂剧也大多在报刊上发表并可以得到迅速传播,产生较大的社会宣传作用,反映了杂剧创作出现的兴盛繁荣局面。这是近代杂剧发展比较兴盛、变革相当显著、成绩比较突出的时期。
这是近代杂剧式微直至消亡的时期,也是杂剧变革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在五四新文学、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杂剧创作仍在延续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在题材内容上,此期的杂剧强化了对社会现实、国家民族、古今兴亡等问题的关注和表现,尤其是表现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等重大题材,反映了杂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其最后阶段所作出的积极反应和表现出的思想文化姿态。在戏曲体制上,此期的杂剧一方面继续对传统杂剧体制进行改造、突破,寻求更大的创作自由,另一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遵循元杂剧体制、谨守一本四折传统的作品,反映了向元杂剧体制回归的趋势。此期大部分杂剧作品主要仍是通过报刊发表传播,另有一部分作品仍采用石印、铅印、油印等方式印行,表现出发表、出版或传播的多样化趋势。
近代杂剧反映了近代社会变革、思想文化变迁的诸多方面,特别是近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新难题、新选择与变革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
中国近代面临的突出问题、经历的重要事件、进行的奋斗与抗争,在一些杂剧作品中有着真切而深刻的表现。①关于维新变法的作品。揭示近代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的艰难与复杂,如袁祖光的《东家颦》《钧天乐》等。②关于抗日战争的作品。反映日军侵略、中华民族英勇抗战、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如顾佛影的《四声雷》、王玉章的《迁倭》、王季思的《下虾夷》、章鸿钊的《南华梦》等。
近代杂剧中的社会问题剧主要集中在表现鸦片毒害、号召禁止鸦片和呼唤妇女解放、号召男女平权两个方面。①关于鸦片毒害的作品。表现鸦片对国人身心的毒害,警醒世人的觉悟,号召禁止鸦片,如袁祖光的《暗藏莺》等。②关于妇女问题的作品。近代杂剧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考方式上,表现出认识角度的特殊性和价值观念的矛盾性、复杂性,如陈翠娜的《自由花》等。
近代杂剧中的历史题材虽不及同时期传奇那样广阔丰富,但仍然留下了多种值得注意的历史题材作品。①借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现实感怀、寄托现实感慨的作品。通过对某些历史人物、事件的表现,寄托对现实社会状况、个人处境经历的感慨与不平,实现历史再现与现实感怀之间的联通与统一,如张声玠《玉田春水轩杂出》、吴梅的《暖香楼》《湘真阁》《无价宝》《惆怅爨》、冒广生的《疚斋杂剧》、卢前的《琵琶赚》《仇宛娘》和《无为州》、顾随的《垂老禅僧再出家》《马郎妇坐化金沙滩》《飞将军百战不封侯》等。②关于太平天国起义及相关事件的作品。反映战争中的不同人物和特殊事件,揭示人性的复杂多变和世相的变幻多端,如孙为霆的《断指生》《兰陵女》《天国恨》、王玉章的《玉抱肚》等。③借历史人物或故事表现个人经历、抒发个人感情的作品。如俞樾的《老圆》、卢前的《燕子僧》等。④描写古代人物故事、反映作者创作趣味的作品。表现对这些人物事件的认识评价与生活情趣,如陈小蝶的《故琴心》等。
近代外国题材的杂剧数量不多,但由于题材上的创新性、新异性,显示了中国戏剧题材发展变革的新趋势。①借表现外国自强奋斗历史、反对专制统治,要求自主独立的故事,鼓舞同胞,唤起民族情感、奋起精神。如钱稻孙的《但丁梦杂剧》等。②借表现外国历史传说、爱情婚姻故事,寄托作者爱情婚姻观念、道德理想向往。如袁祖光的《一线天》《望夫石》等。
传统戏曲的这种取材习惯在近代杂剧中仍有延续,也有所变化。①取材于古代小说者。有取材于唐传奇者,如李慈铭《舟觏》(一名《蓬莱驿》);有取材于《聊斋志异》者,如顾随的《陟山观海游春记》;有取材于《红楼梦》者,如陈小翠的《黛玉葬花》。②取材于历代经史者。取材于正史者,如张声玠《玉田春水轩杂出》中的《讯翂》《游山》、吴梅的《东海记》、顾随的《飞将军百战不封侯》等。③取材于历代笔记及诗文者。如许善长的《灵娲石》、张声玠的《玉田春水轩杂出》、顾佛影的《谢庭雪》、顾随的《垂老禅僧再出家》《马郎妇坐化金沙滩》、孙为霆的《太平爨》等。
近代杂剧既在一些方面继承和延续着古代杂剧及戏曲传统,又在许多地方对古代杂剧、传统戏曲有所变革创新,从而表现出求新求异、面目独具的艺术特点。
近代杂剧经常突破传统杂剧的体制规范和创作习惯,反映了文体规范、体制习惯、传统影响逐渐减弱的趋势。许善长《灵娲石》由十二个单折短剧组成,各剧在情节、人物、结构等方面无甚联系,多个单折杂剧连缀在一起,组成了系列剧的形式,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袁祖光的《藤花秋梦》《暗藏莺》《卖詹郎》(一名《长人赚》)《钧天乐》《三割股》等,都是以单折形式表现一个简单故事,反映了杂剧体制灵活自由的趋势。周实的《清明梦》、阮式的《梦桃新剧》、陈翠娜的《护花幡》等,也都是对元杂剧和南杂剧体制进行改造,在体制和文体上具有明显创新性的作品。
近代后期的一些杂剧作家开始走向回归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规范、以北曲为主组成套数的创作方向,学者型、传统型文人戏曲家在这方面的坚守和努力更加自觉,也更加充分,反映了近代杂剧在其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所进行的回顾与反思、探索与守护。如吴梅《惆怅爨》的四个短剧,除一种二折外,其他三种均为一折,对元杂剧体制多有变革;但从总体结构上看,又可以理解为是典范的元杂剧四折体制的继承。蔡莹的《连理枝》谨守元杂剧的体制规范,采用四折体制,颇有本色派戏曲的特点。顾佛影的《四声雷》以主题密切相关、互不连贯的故事作为总体结构,表现一个思想主题,显然是对由徐渭《四声猿》开创、随后形成的南杂剧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顾随的《苦水作剧三种》均采用四折或四折加楔子形式,最能体现延续和守护元杂剧体制规范、向典范的元杂剧体制回归的倾向。他的《陟山观海游春记》分为上下两本,八折二楔子,既是标准的元杂剧体制的扩充与变革,又是对元杂剧体制的继承和发展。
近代杂剧的变革创新趋势在体制规范、文体形态上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杂剧比较经常、自觉地向传奇的文体形式、体制规范和创作习惯进行学习借鉴,从而带来杂剧与传奇彼此借鉴、相互影响的局面,共同促进了杂剧和传奇的文体变革,直至走向失去自身体制规定与文体特征,最终走向终结。①在观念上和创作中杂剧与传奇经常混淆不分。近代以来,杂剧和传奇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在理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二者之间出现了一次新的不清晰、不明确,表现出概念运用上的随意化、自由化状态,创作中处理上的灵活化、自主化状态。②在体制特征、文体形态上杂剧和传奇经常难以区别。一些戏曲家经常将杂剧和传奇两种戏曲形式的某些特征结合起来,比较自由地运用于创作之中,一些戏曲作品的体制特征和文体形态其实介于杂剧和传奇之间,是二者的杂糅或结合,杂剧与传奇的界限渐趋消除、二者合一的趋势清晰可见。如冒广生的《疚斋杂剧》凡四折,由四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在第一折之前使用了副末开场,用两阕词和说白将剧情简略道出,然后交代剧情梗概。这已经是标准的传奇的副末开场结构,而非标准的杂剧体制了。
近代杂剧的语言风格在总体上走的是一条不假藻饰、慷爽率真、质朴如初、本色自然的道路。近代杂剧的语言在本色自然方面较之同时期的传奇更加突出,更能体现近代戏曲本色自然的风格特征。这种情况与元杂剧、南杂剧形成的主导语言风格传统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学语言古今转换、中外融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基本趋势。
近代杂剧以通俗晓畅、浅近直截、明快简洁的风格,反映了近代戏曲的语言形态、时代风格和艺术个性,成为近代戏曲变革转换、创新发展的重要表征。近代杂剧作家重视戏曲语言与普通民众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近,关注近代以来汉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语汇、新表达方式,包括对外来语和方言的重视,从而使近代杂剧的语言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独特面貌。
近代杂剧的语言明显受到文学语言通俗化、口语化理论主张的促动和影响,议论时政、宣传教育、呼喊口号等表达方式被运用,当时报刊语言的一些特点在戏曲中也有突出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戏曲的语言习惯,形成了具有近代特征和时代色彩的新的戏剧语言形态。
一些近代杂剧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方言语汇,成为近代杂剧语言变革的一个突出表征,反映了近代社会文化变迁对于戏曲语言的影响。外来语大量进入近代杂剧,反映了中国戏剧语言、文学语言大量接受外来语(主要是欧美语言、日本语言)影响的趋势。
近代杂剧在特殊的思想背景、文化环境和戏剧史、文学史历程中传承发展、变革转换,是杂剧的最后一个历史阶段。近代杂剧发生了多方面变革,产生了新现象和新问题,提出了新疑问和新可能,标志着杂剧这一古老戏曲、文学样式的终结,昭示着作为传统戏曲形式的杂剧的近代转换和最终命运。
近代杂剧与近代传奇一道,成为中国近代戏剧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是由传奇、杂剧,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早期话剧构成的三足鼎立的戏剧史格局的主干之一,其思想艺术成就虽较同时期的传奇逊色,与后起的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以及在外国戏剧启发影响下兴起的早期话剧也具有不同的文学趣味与艺术形态,但仍然是中国近代戏剧史、文学史整体格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思想艺术价值,留下了值得深入研究、认真总结的戏剧史、文学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