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由王健、方世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
全书囊括了1983~1996年威廉姆森在交易成本经济学框架下对治理问题的全部研究成果。通过经济学、法学和组织学的跨学科视角,说明治理机制在缓释风险上的作用,由此推进比较经济组织分析,并用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这一理论的适用性与解释力。全书包括五大部分:一是总论,论述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起源,它与早期的组织学的关系,以及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创立。二是概念和应用,以比较经济组织的方法分析了可信的承诺、自发的和有意识管理的经济制度、公司融资和公司管理、再分配和效率等理论。三是组织理论,论述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的关系,精算和信用及经济组织等理论。四是公共政策,论述了理论的应用,包括反垄断的界限、策略和节约及经济组织,经济发展以及改革的制度和管理。五是展望交易成本经济学和组织学的进展。
在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两大新观点:其一,是关于市场失效的分析。作者具体分析了在什么情况下会使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到使它失效的程度。他的分析着重在四个方面:①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的存在使交易费用提高。交易越复杂,交易费用提高的幅度也越大。一切足以引起提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其他因素都是通过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才会具体转化为交易费用的上升。②不确定性。在市场中,一项交易从发生到完成的这段时期中,可能会发生很多影响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事件,从而影响交易契约的执行。交易本身越复杂,交易谈判及其所达成的契约越趋复杂化,交易费用就越高。③小数目条件。如果市场上角色的数目很小,那么,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就会增大,经济利益的考虑就会更多地诱发机会主义行为。对于非寡头、非垄断的一方,市场交易费用将会十分高昂。④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资产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厂商对交易伙伴的依赖性。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专用性资产价值越大,拥有专用性资产的厂商对交易伙伴的依赖性越大,因而越有可能被其交易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所损害。其二,是经济组织与技术结构的匹配。威廉姆森在成功地分析了企业垂直一体化过程中对市场的替代之后,进而研究了经济组织与交易技术结构的兼容和不兼容问题。作者首先提出了特定的交易类型和组织之间最优匹配的模型,经济组织(包括市场组织)的运行效率依具体的交易技术结构和组织形式不同组合而有所不同。同一种交易技术结构与不同的组织匹配时,交易将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倾向,从而会导致不同的交易费用。同样,同一组织与不同的交易技术匹配时,其交易费用也不相同。如果某种交易技术结构与特定的体制组织形式相匹配,其交易费用最低,这时,这种资源配置的运行效率最高。
《治理机制》是威廉姆森新制度经济学中重要的代表作品,它将经济学与法学、组织学联系到一起,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显示了当代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