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在其1912年出版的《财富与福利》一书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伦敦麦克米兰公司1920年出版。中译本由陆民仁译。
全书分为4篇共72章,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建立起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关注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主张国家应当关心贫穷问题,采取适当措施致力于福利的增加。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主要内容有:①经济福利的有关概念以及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庇古强调,在经济学中不讨论一般福利,而只讨论与经济生活相关的福利,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用货币尺度衡量的经济福利。这种经济福利与一般福利是相关的,对一般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②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要使国民收入增加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庇古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通过竞争与资源自由流动最终会使边际私人纯产值等于社会纯产值。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往往并不相等。因此庇古主张由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③国民收入与劳动的关系。作者在这部分中涉及了一般的劳动纠纷、工作时数、工资的支付方式、影响劳动在不同地区及职业间分配的因素、提高工资的可能性、减少失业的方法以及公平工资和最低工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政策建议。④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福利的关系,以及收入均等化的政策建议。作者认为穷人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大于富人,把货币收入由富人转移给穷人就可以增加社会的总效用,即增加经济福利。在经济萧条、工会力量强大和舆论坚持要求等情形存在时,把富人的收入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经济福利就是十分必要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国家采取收入均等化的政策。
该书的出版再次呼吁社会对于国家干预的重视,呼吁社会对于穷人经济状况的关注。但本书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所提的庇古式税收不如产权界定更有利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对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的理解也比较模糊等。但总体而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学科的诞生,在整个福利经济学乃至西方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