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极具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它统筹指导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事项。由于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而被赋予空前的战略高度,成为统领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比较典型的是以5年为期的“五年计划(规划)”。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下编制的。1963~1965年中国实行3年国民经济调整。随后,从第3个“五年计划(1966~1970)”起均是每5年编制一份,由各级政府组织编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计划委员会)负责具体编制工作。从“十一五(2006~2010)”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虽仅一字之差,却充分反映了中国在经济体制、发展理念、政府职责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体现了中国政府更加强调对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现了更为注重政府履行职能的领域和市场调节的领域之间的互补;体现了更为明确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各单位以及规划区内各单元利益的综合性规划。规划区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因此规划侧重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寻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规划的内容一般涵盖规划背景研判、规划目标、产业重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等诸多议题。就规划编制的趋势而言,“五年规划”在强化先前的产业规模、结构、效益和速度等关键指标的前提下,更为注重规划的综合协调性、空间约束性和可操作性等属性,并将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规划作为规划的子规划,从而构筑不同行政层级的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