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既是个体之间交往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个体情绪感受与体验的客观指标。人类表情是在种系进化中发展并保留下来的,它有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若人们之间不能表达情绪体验,将很难在一起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因此,表情从其发生来说具有生物适应的价值,但又受到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重要影响,具有后天习得的性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获得和表达情绪的重要手段。
表情
情绪的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模式。
- 英文名称
- expression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
人类表情分为面部表情、身姿表情和言语表情。
是通过眼睛、额颊、口唇等肌肉变化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美国心理学家P.埃克曼等把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呈现给10个国家的不同文化的民族辨识,包括那些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海岛上的原始部落,像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南非人。结果表明,有6种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惊奇、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和厌恶。对表情的天生固有观点的研究表明,当母亲和10周婴儿进行交流时,婴儿会出现愉快、悲伤和愤怒的表情,但有些情绪缺乏清晰和对应的面部表情,如内疚、羞愧和敬畏,有些面部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如微笑可以表现不同的积极情绪。
是通过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情绪状态的,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在不同情绪状态下,身体表情各不相同,如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捶胸顿足,惧怕时手足无措等。手势表情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情绪表达方式,手势与言语相结合并借助手势来补充言语要表达的情绪信息,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接纳或拒绝等。手势也可以单独表达个体的某种思想或情绪感受,如鼓掌表示赞许或支持,双手掩面表示羞怯,竖起拇指表示肯定等。手势表情具有一定生存适应意义,它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后天习得而起沟通作用。相对于面部表情,身姿表情不易被个体控制。心理学研究表明,腿和脚部的动作经常是下意识的,因此能最真实地表现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
是通过个体的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奏等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言语表情中的语调又称副语言,如人在欢乐时语调高昂,悲哀时语调低沉,愤怒时语气急促。有时同样一句话,采用不同语气和语调,含义差别很大,如“你干吗”用升调说出时表示疑问;用降调则表示生气或不耐烦。
面部表情、身姿表情和言语表情构成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即体语,它们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3种表情中,面部表情起主导性作用,身姿表情和言语表情起辅助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来了解其主观感受或思想意图。由于人类的情绪具有社会制约性,并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来调节和控制,因此在个体身上会出现掩盖或隐藏真情实感的状况。在识别他人情绪感受时,不能把表情作为判断情绪的唯一依据,由于表情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紧密联系,因此应该把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