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操作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以存储于记忆中的知识为媒介,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带有间接和概括的特性,使个体能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心理学对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和分类、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以及思维发展等方面。
思维
根据个体探索问题答案方面的不同,思维可分为发散思维和会聚思维。发散思维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去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会聚思维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根据思维的形态,思维可分为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指个体以动作或形象来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指个体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根据思维活动是由外部事物引起还是由记忆中的事物引起,思维可分为目的指向性思维和联想性思维。如果思维活动是由一定的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解决,这种思维活动称为目的指向性思维;如果思维活动是没有明确目的,且很少受意识控制,带有自发联想的性质,这种思维活动称为联想性思维。
语言是正常人进行思维的工具。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元素,而概念是由词来表示的。词的抽象概括特性和语法规则,都使语言适于充任思维的工具,从而使人的思维活动变得更有效。美国语言学家B.L.沃尔夫等,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过程和内容,不同民族的语言带有各自民族思维的特点。这种观点称为语言相对作用原理或沃尔夫假设。
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将思维与言语活动完全等同起来。他把思维看成是微弱的喉头运动。人的思维的确伴随着言语发音器官的活动,但不能把思维与言语等同起来。实验发现,用某种方法干扰正常人在思维活动时的内部言语,虽然有时会使思维受到不利影响,但仍能完成所要求的作业。1947年,美国麻醉药理学家S.M.史密斯在实验中接受箭毒注射,使全身的骨骼肌麻痹(包括整个言语发音器官在内),靠人工呼吸装置及其他医疗设备来维持生命。在麻痹消失、功能恢复正常以后,史密斯报告说,在他全身麻痹期间,意识没有受到干扰,思维活动仍能照常进行,他能理解向他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事后还能回忆出来。这个实验有力地表明,思维与言语不能等同,言语不是思维的必要因素。对于正常成人来说,思维是借助于内部言语的支持进行的。
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J.皮亚杰用思维描述儿童的认知发展。他将对思维的理解建立在儿童围绕环境所展开的行动上。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基于与环境的互动(即动作),以及随之发展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即图式)。同化和顺应描述了图式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发生发展。平衡是同化与顺应和谐发展导致的适应,反映了儿童在成熟、实际经验和环境间的协调状态;平衡又预示着平稳向上的倾向,不断把儿童的思维水平推向更高阶段,并在更高水平上恢复协调状态。按照推理和理解的代表性和复杂性,儿童的认知发展被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可以用处理信息的速度、认知控制和工作记忆来加以描述。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是人类行为发动的重要内在机制。思维过程对于理解、解释、表征和预测每个个体身处的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它一直是生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内的主要研究课题。
扩展阅读
-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