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在《记忆论》中提出记住事物是由于邻近性、相似性和对比。联想主义心理学把观念的联想作为记忆方法的基础。近代心理学注重对记忆术的实验研究。1905年,E.埃伯特和E.莫伊曼的实验研究发现,韵律的组合是提高记忆无意义音节效果的较好技巧。1927年,H.伍德罗提出分组、韵律、表象、符号和补充联想对提高记忆效果都有效。1962年,E.托尔文发现有意识的组织可以提高记忆效果。中国心理学家归纳了记忆历史年代和数字的方法。例如,蒙古灭金的1234年为4个连续的自然数(特征法),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九一八事变1931年,均相差10年(等距法)。
很多记忆术会提供一些准备好的记忆线索,来帮助个体组织无序的信息,从而提高记忆效果。较为常用的记忆术有:①谐音转换法。通过将客体与一系列有意义或有逻辑的线索相联系来进行记忆。例如,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是哪几个国家?答案是:俄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把每个国家的首字提取出来,用谐音记忆就是:饿的话,每日熬一鹰。②轨迹记忆法。与谐音转换法类似,但是使用个体熟悉的某种地点序列来与一系列客体相联系。例如,要记住一个购物清单,可以将每个项目沿着家到学校的路线顺序排列。可以记忆“雕像手里举着面包”“路灯上面有冰激凌”等。回忆这个清单时,只需在内心走过这条路线,找到与每个地点相联系的条目即可。总之,利用记忆术学习无序信息的关键在于以一种能给自己提供有效提取线索的方式来编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