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端礼(1271~1345),字敬叔,号畏斋,人称畏斋先生。祖籍江西鄱阳,后居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因荐先后任建平(今安徽省郎溪县)、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两县儒学教谕,历铅山稼轩、集庆路江东两书院山长,后迁铅山(今江西省铅山县)州学教授,以台州路(今浙江省台州市)学教授致仕。
作者自述依据朱子读书法,吸取孔子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之论,《周礼》六德、六行、六艺之序,提出以“德行为首,经术为先,词章次之”的学业程序,以求达成“使理学与举业毕贯于一”的目标。全书包括纲领及一、二、三卷。书首录朱熹《白鹿洞书院教条》,程端蒙、董铢《程董二先生学则》,真德秀《西山真先生教子斋规》,以及辅广辑《朱子读书法》作为纲领。卷一依据《朱子读书法》确定日程节目,依据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之说确定分年进度。按照古代小学与大学的年限之分,分8岁入学之前、8岁入学之后、15岁“志学之年”3个阶段,分段阐述从识字、读书、写字到依次读“四书”、《孝经》,进而读《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春秋》及三传的分年日程。值得注意的是,读“四书”“五经”安排了两个轮次:第一个轮次是在识字启蒙之后进行,要求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章求其旨”,读通读懂,熟练掌握;第二轮次是在15岁起,遵循朱子读书法,要求做到“为学以道为志,为人以圣为志”。卷二规定在读经基础上读文、读史、学作文、习举业的日程与方法。其顺序为看《资治通鉴》(参读《资治通鉴纲目》《史记》《汉书》《唐书》《唐鉴》等),读韩愈文(参读真德秀《文章正宗》、朱熹《韩文考异》、谢枋得《叠山先生批点文章轨范》等),读《楚辞》(参读性理书、制度书,如《通典》《文献通考》《通志略》及算术、井田、天文、地理、官职、礼乐、郊祀、律历、刑法、文字、音韵、兵刑、赋役、学校、贡举等)。从20岁左右起,用2~3年的工夫专力学作文,在掌握韩文篇、章、句、字之法的基础上,读欧阳修、曾巩、王安石3家文章,以掌握闲架法等。再学作科举文字之法,包括经问文字、经义文字、古赋、制诰表章、策等,以备应试。卷三录王柏辑《正始之音序》,学习和掌握辨明音义之法;并收入《朱子学校贡举私议》以知学校之要、科举之弊;收入《朱子调息箴》以明静坐养气之道。最后为自撰讲义一篇,阐明对朱子读书法的理解。
该书完整提出并论述了读书内容与进程,其要求和规定细致到每周、每日、每时,所作的规定注重读书的基本技能训练,将读、背、练、写贯穿于教学之中,强调循序渐进,注重读经、学史、习文结合,强调体悟和融会贯通。曾经由国子监颁行于郡邑学校,在民间学塾也广泛流传。明初诸儒读书,大抵将其奉为准绳,是元以后中国传统学校读经和举业课程的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