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1999年上海广富林遗址的发掘被辨识和命名。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年代为距今4100~3900年,晚于良渚文化,早于马桥文化,是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重要一环。广富林遗址是迄今发现广富林文化遗存最丰富的遗址,江苏省宜兴市骆驼墩遗址、绰墩遗址,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遗址、茅山遗址等遗址也都发现有广富林文化遗存。此外,还有个别遗址如浙江省宁波市慈城县小东门遗址等位于杭州湾以南地区。
广富林遗址中发现有房址、墓葬、灰坑、水井、灰沟、水田、陶片堆,及其他建筑遗存。房址分为地面式和干栏式两种。地面式房址皆为木骨泥墙结构,可分为单体房址和多间排房。单体房址平面呈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多间排房由东西排列的2~3间长方形单体房址组成,单间面积为15~30平方米。排房门道皆向南,灶址位于屋内或屋外,排房周围一般有陶瓮等贮存用陶器。墓葬分布散乱,墓向不一,皆为单人土坑墓,仅有少数墓中有随葬品。广富林遗址中还发现有深入湖体的栈桥。
陶器分夹砂陶和泥质陶,泥质陶中包含少量印纹陶,极个别紫褐色印纹陶的烧制火候较高,胎质较硬。制陶原料的来源,除印纹陶较单一外,其余呈现出多元性。制法以泥条盘筑加轮修为主。装饰手法主要有压印、刻划、堆贴和拍印,其中压印纹饰以绳纹为主,刻划纹种类较多,拍印纹主要为各种几何形纹饰。器形主要有鼎、瓮、釜、罐、豆、盆、鬶、圈足盘和器盖等。鼎的数量最多,以侧扁三角足陶鼎最具特征(见图),鼎足的足尖多被捏捺,鼎足的内壁多见椭圆形按窝,为拼接鼎身和鼎足的刻意加工。瓮以刻划纹、附加堆纹为特色,配以覆钵形器盖。罐主要为印纹陶,形态多样,以凹圜底或圜底附加圈足为共同特征。豆分为细柄豆和粗柄豆,细柄上常饰凸棱,粗柄则饰凸弦纹。鬶分为三足鬶、平底鬶和圈足鬶,均为口部一侧捏制成流。其中,三足鬶为夹砂陶,数量略少;平底鬶多为泥质陶;圈足鬶多为印纹陶,纹饰较为复杂。器盖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器盖为覆钵式,厚圆唇,有舌形鋬或环状耳,一般与瓮相配;小型器盖多为覆碗式,平顶捉手。石器有犁、镞、刀、斧、锛、凿等,犁为等腰三角形,中线上琢钻四孔,并残留犁架痕迹;石镞多为三棱形;石刀多为半圆形,单面刃。骨器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工具以镞、针为主;装饰品多为簪。
学术界在广富林文化是由多种文化因素融合产生的共识的基础上,对其来源形成两种观点。外来说认为广富林文化的主体来自北方,主干是王油坊类型,同时也有龙山时代其他地域的文化因素,以及来自浙南、闽北地区以印纹陶罐为代表的文化因素。本地说认为广富林文化主要是在继承环太湖地区本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融合少部分外来文化因素,如北方龙山文化早中期的文化因素等形成的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对于广富林文化的去向,学术界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即它参与了马桥文化的形成,但并不是马桥文化的直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