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釉中所含适量的铁在还原气氛中的呈色作用,瓷器呈现青色。由于含铁量的些微差异和窑内气氛的不易控制,以及装窑位置的不同,釉色不尽相同,有青绿、青黄色等。
宋代之前,青瓷在中国瓷器中一直居主导地位。东汉晚期青瓷烧制成熟,在浙江上虞、江西丰城、湖南湘阴等地都发现了窑址。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取得了突出成就。东吴末和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瓷窑开始应用釉下彩绘和点彩做装饰,突破了以往以拍印、刻划为主的单一局面。西晋时期,浙江金华婺州窑出现了在上釉前先施化妆土,使较差原料也能应用,化妆土工艺逐渐被较多窑场采用。由于佛教的影响,瓷器装饰上逐渐流行刻划和浅浮雕的莲瓣、莲花纹,代表作品是江苏南京出土的南朝青瓷莲花尊。
青瓷刻莲瓣纹单柄壶(南朝,高21.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隋唐五代,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技术相当成熟,无论产量、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种类丰富,造型美观实用。隋代青瓷较清瘦,多施半釉,常见印花、划花装饰,盛行戳印忍冬、莲花等各种小花花纹。盛唐时青瓷着重追求釉的效果,装饰花纹较少。晚唐五代,一些窑场的釉色烧造取得重大突破,如越窑的秘色瓷等。同时,长沙窑大力发展釉下彩绘,色彩艳丽,风格独特,极受国内外欢迎。北方青瓷窑场的数量和产量不及南方,隋代,以邢窑、安阳窑较为突出。唐五代,黄堡窑烧造的青瓷质量最好,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采用刻、划、贴、印等多种装饰手法。
耀州窑刻花青瓷倒装壶(北宋,高19厘米 腹径14.3厘米,足径12厘米,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北宋时,越窑继续烧造青瓷,开始盛行刻划花装饰技法。北宋中期,浙江龙泉窑兴起,并在南宋中期创烧了粉青和梅子青,与南宋官窑青瓷均达到青釉瓷器烧造的历史最高水平。北方的主要青瓷窑址有汝窑、官窑、耀州窑、钧窑、临汝窑与河南一些小窑,以汝窑、官窑、耀州窑、钧窑成就最突出。元代和明早期的龙泉青瓷畅销海内外,以后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