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起源于服装的装饰。中国刺绣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周礼·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五彩备,谓之绣”,可知早期刺绣与绘画结合。1974年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发现的辫子股针刺绣印痕,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刺绣实例,它采用先绣后绘的方法,色泽鲜艳秾丽。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绣品,其飞凤纹、龙凤虎纹及花卉纹均有出色表现,针法仍以辫子股为主,但不再加画缋填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绣品,绣工纯熟。在墓中记录殉葬物品的遣策中,已出现“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等刺绣专用名称。当时,刺绣除用于服饰外,已广泛用于枕、枕巾、梳妆袋、香囊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南北朝出现以供瞻仰为主要功能的刺绣佛像。从此,一部分中国刺绣脱离服饰,最晚到宋,演化出观赏性的刺绣分支。观赏性刺绣的出现,促进针法的发达,并对实用性刺绣产生深远影响。它与实用性刺绣并驾齐驱,历代沿仍,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唐以来的刺绣名家,均以非实用性刺绣享誉。现代的著名刺绣品种则均以观赏性刺绣为主。
著名的刺绣产地有汉代的襄邑(今河南睢县)、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元代的福州等。明清以来,具有地域特色的刺绣品种日趋成熟,其中江苏苏州的苏绣、湖南长沙的湘绣、四川成都的蜀绣和广东潮州的粤绣成就较高,影响较大,近现代被称为“四大名绣”。各地少数民族刺绣也各具特色。绣工以女工为主,但古代也有男子参与,如在元代的福州和清代的潮州。
绣线的组织结构与实施方法,通称为针法,是刺绣艺术的构成要素。南北朝以前,辫子股针一直占主导地位。以后,针法逐渐丰富。唐代实物中已见打子、接针、抢针、盘金诸法。宋代,套针、盘金、滚针、扎针、擞和针、包花等诸多针法已日趋完善。至清末已有40余种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