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叙事疗法由澳大利亚心理治疗师M.怀特和新西兰心理治疗师D.爱普生于20世纪70~80年代创立并发展。强调以一种社会公正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对话,对造成人们病态生活方式的主流观点进行挑战。
叙事疗法
通过建构新的故事,帮助患者发现其力量、资源和优势,寻找过去经验中的遗漏片段,在重构新故事的过程中重新建立患者的自我认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 英文名称
- narrative therapy
- 创立者
- M.怀特、D.爱普生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精神病学
叙述疗法的基本观点有:①问题是问题,人本身不是问题。将问题本身当作客体来对待,认为问题就是问题,不是人。此疗法认为传统的心理治疗通过一定标准对患者的问题进行诊断,容易使患者将问题内化,给自己贴上问题的标签,不利于患者问题的解决。②问题来自个体主控叙事之间的冲突。主控叙事是个体诠释生活意义的重要依据和“真理”,在个体的生活故事中具有支配性力量,主要来源于主流文化和社会标准。当个体生活经验的重要部分与主控叙事之间发生矛盾时,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③人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每个人都是面对和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治疗者和患者之间是合作关系。
叙述疗法的治疗技术主要有:①外化对话。将问题与人分开,帮助患者重新审视和寻找积极资源,使患者更愿意去承担责任,更有力量解决当前问题。②改写对话。让患者发展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利用想象力和有意义的资源来展开故事情节,同时帮助患者察觉被忽视却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或经历,即“特殊事件”或“例外”,这是改写对话的起点。例如,“回顾你6岁时发生的事情,你如何看待你当时救助其他小孩的行为?”③重塑对话。指有目的地重塑患者与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关系,从而改善患者的自我身份认同,又称重记会员对话、成员重组对话。重要人物可以是现实中的人,也可以来自电影或书本,还可以是小时候喜欢的玩具或宠物。例如,“你觉得这位邻居为什么要帮助你?”④界定仪式。通过外部见证人,帮助患者对故事进行重新分类。基本步骤为:一是患者讲述重要的生活故事;二是应邀参加界定仪式的外部见证人复述;三是患者对外部见证人的复述进行复述。外部见证人可以是患者的朋友、家人、同事等认识的人,也可以是不认识的人。外部见证人在复述时主要讲述患者的故事哪些对自己有吸引力,让自己联想到什么,听了故事后自己的生活会有何变化。⑤支撑性对话。帮助患者找到可行方法,跨越熟悉的生活状态与要达到的生活状态之间的距离,使患者获得对自己生活的主控感,实现思维和行为的改变。
叙事疗法操作简洁、实用性强,强调患者的自我改变、自我发展,在家庭治疗、社区工作、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运用。叙事疗法强调患者是解决他们问题的专家与主人,对治疗者是一个挑战;叙事疗法也强调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对治疗者也是巨大的挑战。叙事疗法中患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内省力越强,治疗效果越好;对语言能力、内省力较低者效果受到影响。
扩展阅读
- 怀特 M,艾普斯顿 D.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廖世德,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 佩恩 M.叙事疗法.曾立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