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村建设规划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伴随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即实践—理论研究—典型—组织推广,先自发组织建设规划,后政府推动的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开始了生态村(镇)建设规划,北京市大兴区的留民营村率先完成生态村建设规划,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保500佳”,被授予“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的称号。2000~2003年,为制定符合区域环境规划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中国环境保护总局编写了《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并于2006年颁布了《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2008年中国各地区先后完成生态村建设规划,其中包括上海的闵行区前卫村在内的24个生态村获得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称号。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生态村建设规划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村建设规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经济建设必须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下进行,中国生态村建设规划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生态村建设规划
为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时期内,对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建设目标与措施所做的统筹安排。
- 英文名称
- the planning of ecological village construction
- 所属学科
- 环境科学
①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②以人为本原则。以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帮助和引导农民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统筹兼顾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绿化与基础设施共建。④注重实效原则。立足于农村当前实际情况,在对农村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⑤坚持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共同参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⑥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生态村建设规划时限一般为3~10年,近、中、远期分别为2~3年、3~5年、5~10年。具体时限的确定及阶段的划分,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①农村基础信息资料的调查和评价。这是制定生态村规划的基础。通过获取农村的现状资料、公众调查、实地调查资料等各种数据资料,来获得规划所用的各种数据信息;并对农村生态系统现状、结构功能进行评价。②制定规划目标。根据规划村庄的资源特征和经济发展提出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确定生态规划目标。③生态功能区建设。根据村庄的生态功能定位,结合村域生态环境特征、自然资源分布及社会发展现状,充分考虑村庄建设规划要求,把特定的地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单元。④规划方案的制定。根据村庄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生态功能区划,制定村庄生态规划方案。其内容包括生态功能区划、规划目标、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保障措施、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环境效益分析等。⑤规划保障措施。建立规划保障措施,包括法规保障、监督管理保障、资金保障、科技支持、群众参与、建章立制等,保障规划顺利实施。⑥规划方案的实施与执行。规划完成后,由相关部门分别论证实施,并由村政府和村民进行管理、执行。
扩展阅读
- 王蓉.中国生态村概况及其政策分析.天津:天津大学,2009.
- 张大玉,欧阳文.生态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23(1):26-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