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族主义最早是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一种回应,是被压迫、被侵略者寻求联合与解放的巨大推动力量。泛民族主义据以扩展的因素包含种族、地域、语言、宗教等一个或多个因素,如以种族-语言为基础的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注]泛突厥主义;[注]以共同地域为基础的泛斯堪的纳维亚主义、[注]泛非主义、[注]泛亚主义、[注]泛欧主义;[注]以宗教为基础的泛伊斯兰主义;[注]以语言为基础的泛阿拉伯主义[注]等。
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通过大革命率先建立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成为革命的意识形态武器。在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占领下,德意志各邦国内出现以共同语言文化为基础、追求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泛日耳曼主义思想。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新兴的德意志邦联向北扩张,寻求泛日耳曼主义理想中的国家统一,结果激发了丹麦、瑞典、挪威知识分子将泛斯堪的纳维亚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予以回击。19世纪中期,丹麦与德意志围绕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的政权继承和归属问题,分别于1848年和1864年两次交战,丹麦先胜后负,最终丢失领土,泛斯堪的纳维亚主义也从此由盛转衰。而泛日耳曼主义在经历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分立后,依旧具有广泛影响力,推动了泛日耳曼联盟的建立,并注入反犹主义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泛日耳曼主义再次兴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入衰落。
泛斯拉夫主义、泛阿拉伯主义诞生于民族主义兴起和帝国解体的双重背景下。19世纪上半叶产生的泛斯拉夫主义诞生于奥匈帝国的资产阶级寻求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思潮和政治运动中,以1848年6月2日布拉格斯拉夫人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显著标志。19世纪中期,泛斯拉夫主义与大俄罗斯主义融合后发生异化,1877~1878年沦为大俄罗斯主义的扩张工具,此后走向低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对各阿拉伯属国控制力减退,泛阿拉伯主义兴起,随之阿拉伯地区出现多次联合甚至创建统一国家的尝试。1945年3月,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等国共同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旨在促进各国在文化、经济方面的联系,1967年阿拉伯国家在以色列战争中失败后,泛阿拉伯主义影响逐渐减小。
泛非主义是非洲人民反对西方殖民统治和白人种族歧视的产物。1900年7月23日至25日,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黑人知识分子在英国伦敦召开第一次泛非会议,宣告泛非主义正式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泛非主义进入真正的发展期,形成了明确的以反对西方殖民统治和种族歧视为主要目标、以种族平等和世界黑人大团结为主要内容的斗争纲领。1963年非洲统一组织成立,代表了泛非主义胜利发展的成果。随着非洲民族独立的伟大历史任务的完成,泛非主义转入低潮。
泛民族主义的历史影响与作用难以一概而论。多数泛民族主义思潮和政治运动在19~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起到了唤起人民觉醒、推翻专制压迫、推动团结协作、助力民族解放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极少数思潮由于被反动阶级所利用,阻碍了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民族国家体系逐步确立,泛民族主义被分离主义、恐怖主义势力利用,成为挑战和破坏现有国际格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