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节肢动物门 . 节肢动物门 . 唇足纲 . 唇足纲 . 石蜈蚣目 . 似大石蜈蚣

似大石蜈蚣

条目作者马惠钦

马惠钦

最后更新 2023-06-08
浏览 114
最后更新 2023-06-08
浏览 11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石蜈蚣目石蜈蚣科澳洲石蜈蚣属的一种。

拉丁文名称
Australobius anamagnus
石蜈蚣目
石蜈蚣科
澳洲石蜈蚣属
所属学科
生物学

分布于中国西藏,是中国的特有种。

体长15.9~26.6毫米(见图a)。触角基部各节黄褐色。背板黄褐色,头壳及第一、十四和十五背板黄褐色,头板和第十五背板红色尤重;头板横沟稍后到头板前端颜色偏黄,靠后更接近黄褐色。体侧淡灰色到淡紫色。腹面淡黄褐色,略带红色。颚足末端棕黑色,颚足其他部分、基胸板、第十五腹板及前生殖节腹板黄褐色,第一到第十三对步足淡黄褐色到黄褐色,略带灰色,各步足跗节均为黄褐色。

触角25~26节,多数为“26+26”节。触角基部第一节长大于宽,第二节长显著大于宽,以后其余各节长度逐渐缩短,末节长显著大于宽,末节长为宽的2.2~3.0倍。触角基部各节表面着生较密的长刚毛,从基部到端部长刚毛的密度几乎无明显变化。

头板前缘中央凹浅,横沟明显。头长稍大于宽,头板向背面隆起,表面光滑,具有细密的网状纹,有微小的细毛稀疏着生于小凹陷中,头板四周边缘具有稀疏的近似均匀分布的长刚毛。头壳的一侧侧缘到单眼与后缘中间的位置才开始具缘,后缘微凹。

每侧单眼10个,椭圆形到圆形,着生于头部前端的侧缘,约为两列,“6+4”排列,最后一个单眼较大,接近腹侧托氏器的单眼较小,其他单眼接近等大(见图b)。眼多为半透明状,底部具有黑色素,半球形,眼区色稍深。托氏器较小,近圆形,周围的角质化区域较宽,位于眼区的前半部分腹侧,距离单眼较近,比邻近的单眼稍小。

颚足基胸板前后较短,前窄后宽,近似梯形,齿缘较宽,向前凸出,呈现典型的弓形,中央凹较深,呈“V”形。颚足基胸板每侧具3~4枚齿(见图c),其中“3+4”枚齿和“3+3”枚齿较多,齿很小,近似三角形,末端较钝。副齿粗壮,多数位于外侧齿第一和第二齿之间的腹侧,基部无隆起(见图d)。基胸板腹面近齿缘处有稀疏的较长刚毛,副齿附近的刚毛更长且较密。

第一背板前宽后窄,通常呈不规则的倒梯形,比头板窄,比第三背板稍宽。各背板均稍向背部隆起,比较光滑,其上稀疏点缀微毛,近边缘处具稀疏的长刚毛。所有背板侧缘均具缘,第一、三背板后缘微凹,第一背板后缘的缘完整,第三背板后缘的缘不完整。第五、八、十、十二和十四背板后缘凹陷较深,背板后缘的缘不完整。所有背板的两后角均无突起,背板侧缘有稀疏的短细毛,两前角处密度稍大,有4~6根长刚毛,两后角处有3~4根较长刚毛。

各腹板前宽后窄,近似倒梯形,表面光滑,有稀疏的长刚毛,侧缘的前半部分及后半部分均有2~4根较长刚毛,还有1对近似对称分布的长刚毛,第十四腹板表面的刚毛比前边的腹板增多,第十五腹板更多,后缘也有长短不一的较长刚毛。

步足发达,第一到第十三对步足的跗节分节较为明显,第十四、十五对步足显著分为基跗节和端跗节两部分。所有步足的跗节末端均具弯向腹侧的爪,第一到第十三对步足具前后两副爪,前侧副爪稍长而细弱,与主爪形成的角度较小,后侧副爪稍粗,与主爪形成的角度稍大。第十四、十五对步足跗节的爪无副爪,前腿节、腿节、胫节和跗节表面密布腺孔。第一到第十三对步足各节表面均着生有稀疏的长短不一的刚毛,跗节表面比其他各节刚毛多,前侧有一列整齐排列的较粗刚毛列,腹面有两列整齐排列的较粗刚毛列,刚毛列之间为一浅而平的浅沟。雌雄第十四、十五对步足各节的刚毛比前边各对步足少,跗节无较粗刚毛,跗节前侧和腹侧也没有刚毛列。雌性第十四、十五对步足比前边其他各足延长,第十五对步足端跗节为基跗节长度的67%~79%,端跗节长是宽的6.2~6.6倍。雄性第十四、十五对步足比前边其他各足延长,端跗节为基跗节长度的75%~77%,端跗节长是宽的6.3~8.5倍。

基节腺孔4~6个,椭圆形到近圆形,大小不一,差距很大,排成一列,雌性的排列方式多为“5676”,其次为“5777”“6776”“6787”及“6797”等,雄性的排列方式为“6785”“6775”“4565”及“5665”。基节腺孔区凹陷,形成一浅沟,沟缘隆起,其上稀疏分布长短不一的刚毛。

雌性第十五节腹板前宽后窄,近似倒梯形,两后角圆,后缘中部平直或微凹,近似半圆形,表面和边缘具稀疏的长刚毛。前生殖节腹板长小于宽,角质化比较完全,表面分布较多的长短不一的较长刚毛,很稀疏,在近第十五腹板处很少,在两后角处较多。前生殖节腹板后缘在两生殖肢间的中部向前和背部凹陷,但在中央有一小的近似方形的轻微角质化的突起,向背方倾斜,前生殖节腹板两侧向背部倾斜。雌性生殖肢分3节:①第一生殖节比较宽大,表面散生18~20根较长刚毛,近似成4排,由前到后,逐渐增多;内侧着生3~4个钝圆锥形生殖棘,内侧稍小且稍靠前,外侧稍大且稍靠后(见图e)。②第二节腹面上着生10~12根较长刚毛,约成3排。③第三节腹面上着生5~6根较长刚毛,排成一列。末端具爪,爪不分裂(见图f),向腹侧弯曲,末端较宽阔,在基部无小突起。各节背部均无粗棘。

雄性第十五节腹板前宽后窄,近似倒梯形,后缘中部微凸,后端近似半圆形,其上着生很稀疏的长刚毛。前生殖节腹板显著比雌性小,长小于宽,角质化比较完全。前生殖节腹板表面均匀分布较长刚毛,刚毛沿后缘整齐分布。前生殖节腹板后缘中部在两生殖肢之间向前有较浅的凹陷,凹陷中部无突起,前生殖节腹板中部向腹部隆起,两侧极度向背侧倾斜。雄性生殖肢较小(见图g),仅为两个小的半球形突起,比较靠近背侧,末端轻微角质化,其上有1根长刚毛。

似大石蜈蚣主要特征a 雌性背面观  b 单眼及托氏器  c 颚足基胸板  d 颚足基胸板齿缘  e 雌性末节及生殖肢  f 雌性生殖肢的末端爪  g 雄性末节及生殖肢似大石蜈蚣主要特征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