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亚科140多属,超过1000种/亚种,但许多分类单元需要修订。除石蜈蚣属和穴石蜈蚣属少数种类主要是通过和南美、南非以及亚澳地区建立的贸易而引入外,主要分布于北半球。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65510,"Name":"生物学"},{"ID":65525,"Name":"动物学"},{"ID":126070,"Name":"节肢动物门"},{"ID":126071,"Name":"节肢动物门"},{"ID":153808,"Name":"唇足纲"},{"ID":153809,"Name":"唇足纲"},{"ID":153838,"Name":"石蜈蚣目"},{"ID":153839,"Name":"石蜈蚣科"}]
. 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节肢动物门 . 节肢动物门 . 唇足纲 . 唇足纲 . 石蜈蚣目 . 石蜈蚣科石蜈蚣科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03次
石蜈蚣目的一科。
- 拉丁文名称
- Lithobiidae
- 目
- 石蜈蚣目
- 所属学科
- 生物学
体长5~50毫米。触角常至少18~20节,少数多达110节。头前方两侧各具2个以上单眼,每侧单眼常3个或更多集中在一起成一簇,最后一个或两个单眼常较大,其他两个或更多单眼常减小;也有已知无眼种类。托氏器位于眼丛的前腹侧。上唇正中部在具有中间齿的凹陷内,凹陷把上唇左右两侧分开,而靠近凹陷的两侧各形成一个粗齿。上唇中央齿左右距离小,中央齿之间具有钝形小齿,大颚齿附近具有一列细毛。颚足侧板在腹面左右不相互愈合,在基胸板和第一具足体节腹板之间不形成连续带。颚足基胸板被中沟分为两部分,前缘具“2+2”个或更多齿(少数无齿)和一对半透明的粗刚毛状角质化程度较高的副齿。背板光滑或粗糙,有的背板两后角圆形,无三角形突起,有的背板两后角具有不同程度的三角形突起。第一到第十三对步足较短,主要应用于行走,最后两对步足较长,主要用于交配和捕食。第一到第十三对步足跗节分节明显或不明显,第十四、十五对步足跗节分节明显,并常常有性二型现象。最后一对步足具1或2个副爪。至少有一些步足在不同节端部有或多或少的基部具凹窝(基孔)的大刺,排列有一定规则。雄性最后两对步足常会加粗或有其他变化。所有步足外上端无胫刺。气孔位于第三、五、十、十二及十四具足体节的侧面。第十二到第十五对步足基节具有基节腺孔,仅有1属的第十一对步足基节具有基节腺孔,也有非常少的种类第十二对步足基节无基节腺孔;基节腺孔数量或多或少,排列有的有规律,有的无规律。肛门腺在成体消失。雌性生殖肢较大,由3节组成,其上具有2个或更多个生殖棘,第三节末端具宽阔的爪,或分支或不分支,或具齿。雄性生殖肢为瘤状突起,由1或2节组成,常不可见,或仅见末端。
扩展阅读
- MINELLI A.Treatise on zoology-anatomy, taxonomy, biology. The Myriapoda (Ⅰ).Brill:Jordaan Luchtman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