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杧果产区,是杧果生产上常发重要害虫。幼虫为害嫩叶、嫩梢。被害叶片初期呈浅黄色斑点,而后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黑褐色并穿孔(图1),严重时叶片呈不规则的网状破裂甚至枯萎脱落,造成生长不良。
首页
[{"ID":42424,"Name":"农学"},{"ID":69406,"Name":"植物保护学"},{"ID":110269,"Name":"农业昆虫学"},{"ID":110669,"Name":"〔果树害虫〕"},{"ID":110764,"Name":"〔其他果树害虫〕"},{"ID":110780,"Name":"芒果瘿蚊"}]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农业昆虫学 . 〔果树害虫〕 . 〔其他果树害虫〕 . 芒果瘿蚊杧果瘿蚊
最后更新 2023-02-22
浏览 140次
昆虫纲双翅目瘿蚊科普瘿蚊属一种果树害虫。又称杧果叶瘿蚊。
- 拉丁文名称
- Procontarinia mangicola
- 又称
- 杧果叶瘿蚊
- 纲
- 昆虫纲
- 目
- 双翅目
- 科
- 瘿蚊科
- 属
- 普瘿蚊属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雄成虫体长约1毫米,雌成虫约1.2毫米。虫体淡黄色,中胸背板两侧颜色较暗,中线色淡,翅透明,足黄色(图2)。触角14节,长度与腹部近似。前中后爪有齿,后足爪细长。抱握器基部有一个大的基叶,抱握器端节细长,略弯,阳茎粗壮,端部宽大,端缘中央具凹刻。产卵器短,约为腹部的1/3,产卵器具有大的端叶,端叶上密生小刺,并有数根刚毛。卵椭圆形,一端稍大,长约1毫米,无色。幼虫蛆形(图3),初孵化幼虫呈白色,稍后转为乳黄色,末龄幼虫长1.0~2.1毫米,有明显体节。蛹短椭圆形,外有一层黄褐色薄膜包囊。蛹体黄色(图4),长约1.4毫米,前端略大;前胸处有一对象长毛的呼吸管;足细长,紧贴腹部中央,伸过翅芽达到腹部第五节。触角、翅芽均密贴在虫体两侧。
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15代左右,每代历期15~20天。11月中旬后幼虫陆续入土3~5厘米化蛹越冬,翌年温度合适时羽化出土,并在当天开始交配产卵。成虫的寿命短。雄虫交尾后1~2天即死亡,雌虫在产卵后的第2~3天死亡。成虫稍有趋光性,但惧强光。卵期约2天,孵化后咬破嫩叶表皮钻进叶内取食叶肉,老熟幼虫咬破叶片表皮爬出叶面弹跳或随露水落地,沿土壤缝隙进入土内化蛹。密闭、阴湿的果园发生重,抽梢批次多且不整齐的果园发生重。
清园修剪,采果后将病虫枝、荫枝剪去,集中烧毁;早春成虫羽化出土前,用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撒施于地下,然后浅耕。新梢抽生期喷药防治,可选用甲氰菊酯、溴氰菊酯、毒死蜱、辛硫磷等药剂。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罗永明,陈泽坦,蔡世民,等.华南地区的芒果害虫.热带作物学报,1990,11(1):115-128.
- 张若芝.芒果瘿蚊Erosomyia Mangicola Shi的生物学初报.热带作物研究,1985(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