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临床医学领域 . 感染病学 . 立克次体感染 . 巴尔通体感染

巴尔通体病

/bartonellosis/
条目作者王爱霞

王爱霞

最后更新 2024-09-03
浏览 208
最后更新 2024-09-03
浏览 20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白蛉传播的多种巴尔通体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

英文名称
bartonellosis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主要发生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中国无此病的报道。无症状的患者和长期带菌者为传染源。人是主要的储存宿主。

潜伏期4~6周,临床上分两期。第一期:起病可急可缓,有间歇性高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淋巴结肿痛、贫血明显,可出现黄疸。红细胞显著下降,呈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见豪厄尔-若利二氏小体和有核红细胞。若不经治疗,病死率可超过50%。尚可见沙门氏菌感染、疟疾、阿米巴病等重叠感染。经3~6周后,存活者开始逐渐恢复,体温下降,血中细菌消失,红细胞恢复正常。第二期:存活的第一期患者经3~6个月后进入第二期。也可不经第一期而直接进入第二期。表现为皮肤病变。典型的皮损为血管瘤性丘疹和小结节。结节直径0.2~4厘米,多发生在暴露部位的皮肤,有时聚集成片。偶见于黏膜和内脏。未经治疗的皮肤结节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根据流行地区、临床表现、血涂片、皮损处涂片或血培养有杆状巴尔通体即可确诊。

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和氯霉素有良好疗效。因该病常并发沙门氏菌感染,故多用氯霉素。用药24~48小时后退热。严重贫血者应予输血。皮损大、有继发感染者,有时需手术切除或引流。预防主要是杀灭白蛉和加强个人防护。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