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地种蝇主要发生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在中国、日本、朝鲜等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国家都有分布。在中国广泛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市)。为寡食性害虫,仅为害百合科植物,且以圆葱、大蒜、大葱受害较重,也为害韭菜。幼虫群集蛀食植株的地下根茎和鳞茎,可引起地下部分腐烂,地上部分生长矮小、叶片发黄、萎蔫,甚至整株枯死。一般枯苗率达10%~20%,严重者达50%以上,甚至毁种或绝收。
葱地种蝇
昆虫纲双翅目花蝇科地种蝇属一种。蔬菜根蛆类害虫。又称葱蝇。幼虫俗称蒜蛆。
- 英文名称
- onion fly
- 拉丁文名称
- Delia antiqua
- 又称
- 葱蝇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成虫体长4.5~7.5毫米。雌、雄成虫前翅基背毛短小,不超过盾间沟后的背中毛长度的1/2。雌虫灰黄色,中足胫节上有2根较长的鬃毛。雄成虫体略小,体色略深,后足胫节内下方中央,约占胫节总长的1/3~1/2处,生有一列稀疏、约等长的短毛。幼虫蛆状,乳白色,体长6.5~8毫米。口钩黑色,下缘无齿。前气门突起显著,具9~12个掌状分叉。体末节斜切状,周缘有5对三角形的肉质片状小突起,其中第5对显著大于第4对,在末节腹面肛门后方,另有3对较小的突起。卵长约1.2毫米,乳白色,形似香蕉,卵壳表面密生波状隆起线。蛹,围蛹,长6~6.5毫米,纺锤形,枣红色,腹部末端周缘仍残存幼虫腹末的突起。
葱地种蝇在中国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寄主植物根际土中滞育越冬,夏季以蛹在土壤深处滞育越夏。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形成两次幼虫的为害高峰,春季为害重于秋季。成虫羽化后需大量取食补充营养,喜食植物花蜜。成虫白天活动,以晴天10~14时活动最盛,早晚及阴雨天活动减弱。成虫寿命长,一般约1个月。成虫产卵前期约7天,有多次交配的习性。卵多为小聚产,一般10粒左右,偶见散产。卵主要产在植株基部及附近的土缝/块、马粪块上或叶腋间,平均单雌产卵约百粒。成虫对葱、蒜类腐烂的气味有强烈趋性,前期受害株或处于烂母期的植株对成虫产卵吸引力强,生长健壮的植株不吸引成虫产卵。幼虫共3龄,孵化后即钻入土内,蛀入寄主地下部为害。在山东越冬蛹的蛹期一般约150天,越冬代成虫寿命约20天;一代卵期4~8天,一代幼虫期18~22天,越夏蛹的蛹期约120天。
葱蝇的发生与为害常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温湿度。温度和光周期是诱导蝇蛹滞育的重要因素,短日照和低温诱导蝇蛹进入冬滞育,长日照和高温诱导夏滞育,其中温度对于蛹滞育至关重要。非滞育葱地种蝇最适生长温度为22℃,长日照或短日照下,其滞育比率均低于9%。随着温度升高或者降低,其滞育比率均升高。低温诱导蛹的冬滞育,高温诱导蛹的夏滞育。成虫喜将卵产在较干燥的土中,漏浇返青水的地方产卵量大,幼虫为害重。②土壤质地。砂土和砂壤土适宜葱地种蝇活动和繁殖,黏土地发生轻。③寄主植物。葱地种蝇在百合科蔬菜重茬地块发生重。圆葱受害最重,大蒜和大葱次之,韭菜较轻。成虫的产卵选择是决定不同寄主植物上发生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地膜覆盖田葱地种蝇的为害较露地栽培田轻。春播蒜田葱地种蝇发生重于秋播蒜田。④天敌。球孢白僵菌可感染葱地种蝇成虫。
采取精选蒜种,合理换茬和施肥浇水,调整播种期避开成虫产卵高峰。用蓝色粘虫板或毒饵诱杀成虫。毒饵诱剂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胺、敌百虫等药剂,与糖醋液或蜂蜜水饵料配制。幼虫期防治,在播种期用药剂拌种或处理土壤,在作物生长期用噻虫胺、辛硫磷、灭蝇胺等药剂灌根处理,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