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英国R.C.舍里(Richard Curtis Selley,1939~ )指出:沉积环境乃是“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表面”。它强调了自然地理景观和地貌特征,可根据物理、化学、生物等三项环境参数来划分和鉴别。海洋沉积环境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条件(包括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压力、酸碱度、海区氧化还原能力等方面);海洋的水动力状况(如波浪、潮汐和海流);海底地形和海水深度;以及海洋生物作用等方面有关。
沉积环境对沉积岩和沉积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和沉积矿床。
海洋沉积环境根据海底地形和海水深度,可细分为滨海(海岸或海滩)、浅海(陆棚)、半深海和深海四种。根据海洋沉积物性质,可分为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和碳酸盐沉积环境。
是海陆之间以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为主要地质营力的狭长地带,是三角洲与河口湾之间的海岸带。滨海环境向陆达到暴风浪或特大高潮到达的区域及有滨海风成沙丘分布的内岸区;向海包括水下岸坡带正常(良好天气下)浪基面以上的区域及其狭长的海域。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海岸带可分为平均高潮面以上的潮上带、平均低潮面以下的潮下带以及高潮滨线与低潮滨线之间的潮间带,后者是狭义的滨海环境。但坡度低于1‰的潮汐滨海环境则称潮坪。此外,滨海环境中在潮汐作用较弱的弯曲的缓海岸带,如有沿岸流带来或其他来源的充分的泥沙供给,在波浪作用下可发育成沙嘴、沿岸沙坝或障壁沙坝和障壁岛,后者又称堡坝和堡岛。障壁可使沿岸水体与广海有阻隔,在障壁后狭长水体或内湾中成半封闭或限制流通环境,潮湿气候可淡化,干旱蒸发条件可咸化,这种环境称边缘潟湖。
是由正常浪基面以下的岸坡带到-200米深的海域;可有陆棚、海湾、海峡等不同地貌区。大陆边缘常有大量沉积物沉积的海域称陆缘海,属陆棚浅海区。见浅海沉积。
滨海和浅海沉积环境中,不但广泛沉积陆源碎屑和黏土物质,还常发育碳酸盐质、硅质、铁质和磷质等沉积物,其中碳酸盐沉积物分布很广。这一环境的沉积作用很多是有生物参加的,因而还有主要由生物生长形成的生物礁、叠层石等。此外,在干热蒸发条件下还形成超盐度的潮坪和潟湖的蒸发沉积物,如石膏、石盐、钾镁盐岩等。陆棚中广泛分布的沙砾质沉积物,可能和地质历史上冰期时海平面降低有关。陆棚海床上常有底流因风暴浪作用而形成的沙砾沉积。
位置和深度相当于大陆坡,是浅海陆棚与深海环境的过渡区,底界水深一般为2000米。见半深海沉积。
分布于水深在2000米以下的大洋盆地,平均水深为4000米。见深海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