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渔业 . 〔渔业史〕 . 中国渔业史 . 渔业捕捞史 . 鱼类捕捞史 . 小黄鱼捕捞史

中国小黄鱼捕捞史

/history of Larimichthys polyactis fishing in China/
条目作者朱文斌

朱文斌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212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21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小黄鱼捕捞产业的发展进程。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Larimichthys polyactis fishing in China
所属学科
渔业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Larimichthys),俗称小黄花鱼、小鲜、花色、小黄瓜、黄鳞鱼、金龙、小春色、厚鳞仔,为近海底层结群性洄游鱼类,栖息于泥质或泥沙底质海域,中国东海、黄海、渤海,以及朝鲜、韩国、日本周边海域均有分布,是中国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主要捕捞渔具为底拖网、帆式张网、刺网和各类有囊定置渔具。中国的小黄鱼渔业经过了利用不足、充分利用、渐渐衰退、低水平徘徊、逐渐恢复、再次衰退等阶段。

中国捕捞小黄鱼的历史较早,可追溯至先秦时吴王阖闾时代(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人们就在东海北部捕捞小黄鱼,而后历代相沿,小黄鱼成为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与大黄鱼、带鱼、乌贼同称“四大渔业”。

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在《日照县志》所列石首科鱼类中,有“同罗”(黄姑)和“春鱼”两种。嘉庆六年(1801),《直隶太仓州志》记载崇明县(今崇明区)“每于春泛往南洋捕石首鱼,北洋捕鳓鱼,总名春熟”。吕泗渔场大黄鱼、小黄鱼之利,一直为通州和盐城人所占。在清代,崇明沙船业盛时,船民多从事豆饼和棉花贸易,对兼捕小黄鱼并不重视,当地民众更加重视的是鳓鱼捕捞业。同治十一年(1873),《黄县志》记载“每岁四月来自海洋”,说明小黄鱼群众渔业历来以捕捞春季产卵鱼群为主。光绪三年(1877),《定海县志》所列“各帮渔业公所列表”中,由“定海各岛”渔民所组成的“人和公所”成立,驻地为沈家门,有“大对船冬四百余对,春二百余对”。光绪十二年(1886)《日照县志》又增加了“石首”,“春鱼”即大黄鱼,“石首”为小黄鱼。光绪二十八年成立永安公所,由“鄞县湖帮”组成,驻地沈家门,有“大对船冬二百九十余对,春四十余对”。

中华民国时期有大量有关小黄鱼的记载。有人认为:嵊山之繁盛,自南通张季直(张謇)主办的江浙渔业公司福海轮发现小黄鱼渔场始。又有人言:自清季江苏南通张謇发起江浙渔业公司,福海渔轮在马鞍列岛发现小黄鱼渔场后,与乌贼、带鱼渔场而形成中国外海渔业之重要渔场。说明中国渔业早期以群众渔业为主,而后逐渐形成规模。1985年《舟山渔志》指出:“1914年江浙渔业公司的‘福海’号渔轮在佘山洋发现蕴藏丰富的小黄鱼资源,更使大对作业盛极一时”。“福海”号是否发现了佘山渔场,尚不得知。但无论本帮、鄞县湖帮,还是镇海帮,在20世纪20年代,皆在嵊山渔场捕捞,并未将捕捞区域扩展到佘山洋。舟山渔场以南和以北的小黄鱼渔场属宁海帮的传统捕捞区域。1923年,《定海县志》有记载:捕捞小黄鱼的主要渔船为大对船、大小对和海山对。这三类渔船捕鱼时间、地点和销地完全相同:时间和产地为“霜降时在尽山洋面,冬至后在朐(衢山)、岱(岱山)及沈家门等处”,销地为“由冰鲜船转运至甬或乍浦、杭州、上海、长江等处销售”。大对船“鄞东湖帮约三百二十对,本帮约四百对”,海山对“本帮与镇海帮约六七百对”,大小对“台帮约二百对”,可见小黄鱼业以鄞东湖帮和本帮最盛。1930年,《崇明县志》记载:当沙船业衰落之后,船民才纷纷转向黄鱼业。1936年《牟平县志》记载:“四季均产,以春季为最盛,渔户称黄花鱼期。”1935年,长、短帮渔船一年可获106万~129万担,合5.3万~6.45万吨。

1953~1971年,浙江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57年,为45815吨,该年《水产杂志》登有《南洋黄花鱼产销之概况》一文,内有:“自清明节前起,各渔船捕获数量,计长帮系立春放网,鄞湖帮船及外帮船,约有九百余号,每号钓捕约四五百担,共计约四十余万担;短帮系清明放网,定/沈/岱各帮船,约有一千四百余号,每号约捕二三百担,共计三十六七万担,总计约达八十万担以上。”80万担的产量合计为4万吨。

随着捕捞力量的增加,小黄鱼的渔获量大增。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小黄鱼的渔获总量以1957年和1960年为最高,分别达16.3万吨和13.6万吨。但由于捕捞力量的无节制扩大,导致1961年后小黄鱼资源量急剧下降,从60年代的10万吨级下降到80年代的1万吨级。对此,国家十分重视,自1981年起在小黄鱼的最大产卵场——吕泗渔场实行了休渔规定。自此,坚持了20余年的吕泗渔场小黄鱼产卵场禁捕和1995年开始的伏季休渔制度使小黄鱼资源从90年代开始呈逐年恢复态势,至1999年小黄鱼渔获量达13.8万吨。

进入21世纪,中国小黄鱼渔获总量一直维持在高位,从2001年的近25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40余万吨,但伴随渔获量的增加,不容忽视的是质量的显著下降。渔获的小黄鱼多以当年的补充群体为主,一龄鱼较少,而高龄鱼所占比例极少,因此小黄鱼产量的增加不代表资源的好转。至2020年,小黄鱼资源群体结构简单,小型化、低龄化等特征明显,资源结构脆弱,仍处于过度利用状态,资源状况并不乐观。

  • 刘瑞玉.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 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农牧渔业部东海区渔业指挥部.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 张秋华,程家骅,徐汉祥,等.东海区渔业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海洋鱼类的现在和未来.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