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提出。其理论依据为:由于取食浮游生物的鱼类的增长,其食饵浮游动物数量下降,故浮游植物在捕食压力降低的情况下,密度上升,造成水质恶化,促进了富营养化进程。若通过放养凶猛性鱼类以控制捕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或直接除去食浮游生物鱼类,可使得浮游动物数量上升,从而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至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生物操纵控制富营养化的技术在欧洲及北美多个湖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水体生物操纵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通过调整生物群落结构(主要是鱼类种群组成),来调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而改善水质的水体污染动物修复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提出。其理论依据为:由于取食浮游生物的鱼类的增长,其食饵浮游动物数量下降,故浮游植物在捕食压力降低的情况下,密度上升,造成水质恶化,促进了富营养化进程。若通过放养凶猛性鱼类以控制捕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或直接除去食浮游生物鱼类,可使得浮游动物数量上升,从而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至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生物操纵控制富营养化的技术在欧洲及北美多个湖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