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土地或空间规划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度量各类资源和空间开发中生态合理性的方式。生态适宜度强调的是人类各种活动及其影响对自然生态系统作用的可接受性和协调性,目的是使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各类开发活动具有可支撑性和可持续性。
一般认为,区域发展对资源的要求构成需求生态位,而区域现状资源构成对应的资源空间,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可以反映区域现状资源条件对发展的适宜性程度。这种适宜程度可以用生态位适宜度来估计。当区域现状资源条件完全满足发展的要求时,生态位适宜度为l;而当资源条件完全不能满足其对应的资源要求时,生态位适宜度为0。该指数的大小反映了区域资源条件对发展需求的适宜性程度,可以根据此值的大小建立初步的区域发展方案与措施。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些指标评估开发的合理性,对未来开发和保护提出方向性引导。
20世纪80年代,生态适宜度主要指的就是生态位适宜度。进入21世纪以后,生态适宜度概念不断扩展,方法不断更新,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农作物及园地开发、公路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等诸多领域,有的还衍生应用到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无论怎样拓展,生态适宜度分析就是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结构健康性、生态功能可实现性等生态要求,剖析人类各种活动的合理程度和适宜性水平,研判生态约束和环境制约因素,从而寻求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合理的发展与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