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公安学 . 〔公安学〕 . 警务心理学 . 犯罪心理学 . 犯罪类型心理 . 精神障碍 . 心理变态 . 心理失常犯罪

心理变态犯罪

/psychopathic crime/
条目作者刘笛虹

刘笛虹

最后更新 2023-03-06
浏览 214
最后更新 2023-03-06
浏览 21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心理变态者在其变态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他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英文名称
psychopathic crime
所属学科
公安学

心理变态者心理活动异常,自制力和自控力较差,相较心理正常人更容易发生犯罪行为,而且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危害性更严重。在司法实践中,与犯罪关系较密切的心理变态有人格障碍、性心理和性行为异常、精神病等;心理变态犯罪的常见类型有伤害、杀人、妨碍公务、扰乱公共秩序、纵火、偷窃、猥亵、性虐待等。

人格障碍者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点:①犯罪目的和动机奇特,正常人难以理解。②缺乏预谋和计划,偶发性较强。③常因很小的刺激或事件而突然爆发强烈的情绪和暴力攻击行为。④冷酷无情,无羞愧悔恨感,经常将罪责推诿给他人。⑤作案时间、地点、手段相对稳定,有特定的范围。⑥犯罪心理难以改造,累犯、惯犯居多。

性心理和性行为异常者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点:①作案有预谋、有计划,对侵害对象有一定的选择性。②作案有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并系列作案。③有自我保护能力,具有一定的反侦查手段。④作案手段残忍、野蛮。

精神病人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点:①作案动机荒诞离奇,常常在病理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②一般缺乏计划和预谋,缺乏保护性措施。③作案手段极其残忍而不合常理。④作案对象常指向自己的熟人、亲人。⑤往往单独作案。⑥对作案后受到的惩罚无所畏惧,对拘捕也无紧张、恐惧情绪。

了解变态心理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有针对性的打击和惩治犯罪、减少心理变态犯罪的危害和影响提供了依据。惩治和预防是相辅相成的,把心理变态犯罪预防纳入犯罪预防的体系中,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文化、教育等手段,对于犯罪预防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 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 刘斌志,何冰冰.二十年来我国变态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8,(1):47-5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