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卑尔根,卒于德国柏林。青年时代在奥斯陆和牛津求学,爱好旅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他投笔从戎,在挪威军队中当军官,曾留驻英国和冰岛。1943年乘坐英军飞机参与轰炸柏林,在空战中壮烈牺牲。
第一部诗作《在好望角的周围》(1922)和长篇小说《船在航行中》(1924)都描写了水手们的悲惨命运。《溪流中石头》(1925)和《挪威在我们心中》(1929)是两部充满爱国热情的诗集,热情地歌颂挪威雄伟的大好河山和为挪威的繁荣作出贡献的劳动群众——水手、渔民和邮递员等。
1927年格里格曾作为记者来到中国,发表了《在中国的日子里》(1927)。此后他的创作转向戏剧,发表了《一位年轻男子的爱》(1927)、《巴拉巴斯》(1927)和《大西洋》(1932)等,但都不太成功。1932~1934年他居住在苏联,这段生活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认清了西方民主的虚伪性,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使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不久写出三个极为成功的剧本:《我们的力量和我们的荣誉》(1935)谴责挪威商人为了获取暴利对劳动群众进行残酷剥削;《但是,明天……》(1936)和《失败》(1937)批评了西方和平主义,而以巴黎公社为背景的《失败》更是他最杰出最受欢迎的作品。
德国法西斯占领挪威后,格里格一方面率领士兵抗击敌人,一方面用他的诗歌和电台讲话来激励挪威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战。这一时期的诗作有《1940年4月17日》《挪威的好年景》和《国王》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同他初期的作品一样充满对挪威的无限热爱,但语言更为激昂、奔放,富于战斗性。
格里格的其他作品还有评论英国诗歌的论文集《青年之死》(1932)和长篇小说《但愿世界年轻》(193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