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的群落配置研究起步较晚,但它一开始就吸取了国内外古代和现代风景园林积淀的经验,并于20世纪60年代后从城市森林植物群落配置中开始发展。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恢复生态学的迅速发展,群落配置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恢复中得到更广泛应用。为逐步建立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机制,群落配置常遵循以下6项原则:
群落的近自然性。近自然性群落配置的核心是师法自然。自然环境下,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群落结构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群落种类。遵循“近自然”法则进行物种类别的配置,可以获得较高的环境容纳量和生物防治能力。群落内有丰富的植物种类,能够为多种动物(昆虫、鸟类等)提供生存环境,并通过内部的调节机制形成和谐共生关系。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空间配置可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中的各种群具有分层分布特点。如在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占据森林的上层,向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水平结构指由于地形结构起伏、光照强度及温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种群依据各自的生态需求分布在不同地段上。如山坡阳面与阴面生物、湿润及干燥生境的生物等。同时,要在景观尺度上分析生态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在系统整体布局上与其相适应。
物种之间的亲和性。每种生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空间,占据相应的生态位,才能获得足够的养分空间和生长空间。即群落内的植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竞争、捕食等关系,植物与环境之间也存在有机联系,这些关系影响群落的稳定,同时又是稳定的基础。
生态功能高效性。配置方案应能够使群落适应所在地的环境条件,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净化空气、水质,削减噪声、降低气温等生态功能上表现优良。
群落的高产性。配置的群落中植物的旺盛生长和较高的生物产量不仅是实现生态功能的前提和保障,也应能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
群落配置手法的艺术性。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需要既能满足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还要在空间上使人产生意境美,达到美学效果。
群落配置要与区域,尤其城市、农村的统筹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实施持续发展的主题相结合,因此无论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是群落配置的实践都应注意区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