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从生态系统成分要素的数量变动起始,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现质的变化,以至在一定空间尺度上由一类生态系统取代另一类生态系统。
生态演替的成因包括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生态因素的自发变化与积累。在自然界中,生态演替大多趋向于生物群落更完全、更充分地利用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生态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功能越来越完善,这样的演替称为进展演替。反之,如果外界环境逐渐恶化,或人类的干扰和破坏影响越来越严重,生态演替将呈现与进展演替相反的发展方向,即逆向演替。
在生态演替中,植物及其形成的群落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的建设性力量。在过去没有植被的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类型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从原有植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生演替有两个极端类型,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泊开始的水生演替。在这两类生境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如果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后都可能发展形成一种与所在气候环境相吻合的、结构和功能稳定的永久性群落,即气候顶级群落。
在天然条件下,原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就会发生次生演替,并由各种各样的次生生物群落形成一个次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是地球上生态演替的普遍现象。次生演替的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如火烧、病虫害、严寒、干旱、长期淹水、冰雹打击等,但引起次生演替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为利用植被、动物资源的活动,如森林采伐、草原放牧和割草、耕地放荒、狩猎、渔获等。人类利用和改造植被的活动中,涉及的绝大部分生态演替都是次生演替问题;在进行生态修复时,也需要根据演替进行的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方案。因此,次生演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进行生物资源利用和开发过程中,要确保不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物种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进展演替使生态系统进行自我恢复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