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研究领域涉足儿童文学思潮史论、基础理论问题、学科建设、作家作品研究、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等多个层面。
1986年发表《论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性与多层次的儿童文学分类》,按照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将儿童文学分为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三大类,并深入剖析了三个层次划分的必要性。在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儿童文学的两大门类:“儿童本位的文学”和“非儿童本位的文学”的观点,将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的探讨系统化。1987年出版第一部论著《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全面考评、论证了文学研究会诸作家在儿童文学理论、创作、翻译、编辑诸方面对现代儿童文学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与深刻的历史影响。2006年发表的具有纲领性的研究文献《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对于当前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理论批评具有非常关键的价值规约作用,论证了儿童文学艺术生成与艺术思维的特殊性,从文学审美形态的高度凸显儿童文学的区别性特征,并结合典型文本突出现实意义与针对性。
21世纪以来,王泉根对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梳理有了新的视角。《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对20世纪后30年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思潮、代表作家作品、批评与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发掘与梳理,并对诸多儿童文学的理论问题做了鞭辟入里、切中肯綮的思考与审视。王泉根建立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建构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与学术谱系,为儿童文学学科良好的发展态势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参编作品包括《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六十年》《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名家点评书系》《民国儿童文学文论辑评》《民国儿童文学研究》《百年百度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新论译丛》等。
曾获台湾杨唤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1990)、首届(1995)与第三届(2003)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曾宪梓优秀教师奖(1997)、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