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100多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出版社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收到20多篇论文,并着重讨论了4个方面的问题:①儿童文学的特点和文学的一般规律的关系;②儿童文学与教育的关系;③20世纪80年代少年儿童的特点和如何塑造新的人物形象;④童话的时代特色及幻想和现实的结合问题。林默涵、陈伯吹、叶君健、陈子君、蒋风等与会发言。会议共分4个小组,与会者通过大会小会的反复讨论,对当时儿童文学作品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会议的主要议题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关于儿童文学的特点和文学的一般规律的关系问题,与会者认真分析了“左”的文艺思想、教育思想的影响,检讨了过去儿童文学工作中的某些偏差,强调既要历史地、恰当地估计发展变化的少年儿童特点,又要重视文学的共同规律。此外,儿童心理上的“儿童反儿童化”(儿童要求阅读比自己水平高的作品)的倾向也由班马提出。
关于儿童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与会者认为,儿童文学要有教育作用是没有疑问的,但过去长期把儿童文学说成“教育儿童的文学”和“教育的工具”,这种提法有较大的弊病。应该在“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这个前提下去体现其教育作用,儿童文学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更不是“教训”和“说教”的同义词,而是通过艺术形象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给以某种启示,从而实现其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
谈到20世纪80年代少年儿童的特点,大家一致认为要反映新的生活,塑造新的典型人物形象,表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要注意新时期少年儿童存在精神上的冲突和负担。也有同志提出,要加强民族意识,儿童文学要去塑造中华民族的崭新的性格。
关于童话的时代特色及幻想和现实的结合问题,大家都认可童话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和民族某一时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要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处理好幻想和现实的关系,要注意童话的逻辑性和物性。此外,童话也要考虑社会效果,注意社会性和自然性。
这些议题直指时代儿童观主音,及时呼应创作现象,并引导做岀理论探索。围绕着上述议题,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推动80年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985年7月,文化部在昆明召开了由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各少儿出版社负责人和部分作家参加的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规划会议。会上就1984年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座谈会上提出的“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理论体系”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制定通过了直接关系到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理论丛书编撰出版规划,涉及数十种辞典、理论著作、作家论,计划于三至五年内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