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旅游史,可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阶段。
中国森林旅游史
森林旅游始于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具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多种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文学、绘画艺术和音乐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森林旅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 英文名称
- history of forest tourism in China
- 所属学科
- 林业
中国古代森林旅游者多为学者和官员,且许多官员往往兼具官员和学者双重身份,其中有的专门探胜寻幽,追求山水之乐;有的在宦游途中,抒发所见所闻;有的遭受贬斥,不满现实,寄情山水。古代文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开阔视野,许多学者的美学、科学、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是在森林旅游中完成的。①春秋时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喜欢森林旅游。泰山有孔子登临处的遗迹。屈原的名篇《远游》将他遨游于天地间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其中不乏森林旅游的描绘。②汉代涉及森林旅游的辞赋很多,许多名篇都有关于森林游乐和森林资源的描述,如班彪的《冀州赋》《游居赋》;班固的《两都赋》《终南山赋》;杨修的《节游赋》等。③西晋的“竹林七贤”是著名的森林旅游人物,“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之竹林七贤”。东晋及南朝的一些文人多喜游名山大川,是中国古代森林旅游的一个高潮。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一个森林旅游的爱好者;孙绰“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此时期浙江会稽山阴道上是一条重要森林旅游路线,东晋画家顾恺之形容此地山川为“千崖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④唐宋间,一些著名文学家,多游历名山大川,流传下不少与森林旅游有关的文章和诗篇,如唐代王维游辋川华子冈的《与山中裴秀才迪书》、柳宗元游零陵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北宋欧阳修游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朱熹游福建建阳的《游百丈山记》及邓牧游浙江本化的《雪窦游志》等。⑤元末学者宋濂曾隐居于龙门山,明初征为翰林学士。他的《游钟山记》记述1361年与刘基等人游历南京钟山的两天行程和感慨,写景抒情,均臻佳境。徐弘祖是明代著名旅行家,著《徐霞客游记》,其中游雁荡山、太华山、恒山和黄山天都莲花二峰的日记堪称森林旅游名篇,当然其价值不单纯是旅游的记叙,而是包括学术考察活动,但其实践都可纳入森林旅游范畴。⑥清初学者方苞著有《游雁荡记》,从旅游见闻中,抒发其“守身涉世”的见解。清代诗人袁枚游历过许多名山,其《游黄山记》记述1783年黄山见闻,对黄山的古松描写得惟妙惟肖。清代官员麟庆,也是一个旅游家,著有《鸿雪因缘图记》,文字流畅简练,美妙自然,记述生平所游黄河南北、大江上下的山水名胜240处,且请画家绘图,是珍贵的森林旅游史料。
中国现代森林旅游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①起步阶段(1982~1990)。以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标志。该阶段的特点是森林旅游还在起步摸索,每年批建的森林公园数量少;森林公园建设投入主体单一,主要以中央财政为主;行业管理比较薄弱,在法制建设、机构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还很欠缺。②探索阶段(1992~2000)。以国家林业部成立森林公园管理为标志。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森林公园数建设开始兴起;中央财政对森林公园的投入减少,主要通过地方财政投入、招商引资、贷款及林业系统自身投入等方式进行建设;行业管理加强,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③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以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全社会对森林旅游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投入不断增加,森林公园数量快速增长;森林旅游市场逐渐成熟,森林旅游协同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森林旅游业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④提升阶段(2011年后)。国家林业局全面强化与国家旅游局的合作,通过共同规划、品牌引导、做强市场、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等措施,联手推进森林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