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

/social development/
条目作者陈晓晨雷雳
条目作者陈晓晨

陈晓晨

雷雳

雷雳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21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2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包括心理社会性发展、社会认知发展和社会关系与互动发展。

英文名称
social development
所属学科
心理学

社会性发展包括3个要点:①心理社会性发展,具体包括人格自我发展、情绪情感发展、性别角色与性别化、社会行为等方面。②社会认知发展,包括社会信息加工的过程、社会学习的步骤,以及道德认知、权威观念等的发展。③社会关系与互动发展,如个体与父母、同伴、教师以及其他重要他人的关系。这些既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是社会性发展的背景。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所有这些层面都发生发展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与年龄特征。

婴儿期情绪发展主要体现在基本情绪的发展、情绪的识别与解读、情绪调节的萌芽等方面。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5种不同的情绪。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婴儿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最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伴随自我意识和交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等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在第一年里,婴儿根据表情辨别情绪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很大进步。7~10个月时,婴儿开始留心父母对不确定情况的情绪反应,并用这些信息调节自己的行为。在婴儿期,情绪调节能力也开始萌芽,将近1岁时,婴儿学会了调节消极情绪的简单方法。婴儿也逐渐开始了解自我,6个月末时,婴儿已经能够区别自我与他人。在1岁末时获得基本“自我识别”能力,可以认出相片或镜子中的自己。依恋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可能会形成4种基本的依恋类型

幼儿的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有了进一步发展。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自我评价的能力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情绪体验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4岁,5~6岁儿童大多数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求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如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在三四岁儿童中还不明显。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在4~5岁。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幼儿的自控能力总的来说较弱。幼儿快速地学习其文化指定给男孩和女孩的行为,也开始确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岁以后,幼儿的性别差异更为明显和稳固,有时甚至表现出对性别角色规定的过分遵从。幼儿除了自己严格按照某一性别角色规定去行动,还常以性别角色标准为依据去评价和要求同伴的行为。有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中,玩“男子气”玩具(如飞机、坦克、棍棒等)的男孩和举止女性化的女孩都比较容易找到玩伴,也较容易从同伴那里得到肯定的反应;而玩娃娃或举止服饰女性化的男孩,则可能遭到同伴的取笑,或者是受到忽视。此时的道德发展以从他性和情境性为主要特点。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外在的权威,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幼儿的道德认识(主要指幼儿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识)、道德情感(如同情心、责任性和羞耻感等)带有很大的具体性、表面性,并易受情境暗示。在与同伴一起游戏时,幼儿会形成选择玩伴和朋友的初步标准,随着交往的深入,最初的友谊也相继形成。

此时儿童开始根据心理特征来看待自己,并将其自我概念分化为不同的领域(如学业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等)。他们能够对真实自我理想自我进行比较,并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情绪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儿童能够在社交情境中调节自己的情绪,也能够对他人的悲痛做出反应,获得情绪自我效能感。由于对抽象概念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趋向深刻化,不像年幼儿童那样刻板,他们认为其他人可以去追求跨性别的兴趣和活动(例如,可以容忍女孩踢足球)。此时“性别隔离”现象(儿童喜欢与同性别的伙伴玩耍)依然普遍存在。在道德发展上,此时儿童的道德水平从最初的赏罚关注逐步发展到对社会习俗和规则的关注。在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学龄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在对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学龄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学龄儿童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儿童对友谊的理解随年龄而变化,关注的重点从最初的相互喜欢和在一起的时间,到考虑个人特质和友谊可提供的奖赏,再到最后的亲密和忠诚。童年中期的友谊已较为深入和稳定,通常能够持续几年。同伴群体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虽然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但学龄儿童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对父母怀有深厚感情。

青少年期是自我认同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试图回答“我是谁”“我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青少年可以同时看到自己的不同方面,而且这种关于自己的观点变得更有组织性和一致性。当试图描述自己是谁时,青少年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综合起来考虑,形成更广的、更为多面的自我概念。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由心态不平衡向心态平衡过渡,从两极性明显向稳定性发展。从青少年期开始是一个心理性别强化的时期,即关于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进一步提升,进一步走向传统的性别认同。依据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进入了道德自律阶段。这个阶段青少年认识到社会规则只是主观的协定,规则是能被质疑和改变的;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在亲子关系中,青少年希望父母能够表现出三方面的品质:即亲近感、心理自主和监控。在青少年期的早期,亲子冲突开始增加,但绝大多数冲突的程度都是中等或较低水平,亲子亲和程度出现下降。青少年期的朋友关系比以前更加密切和牢固,此时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逐渐被同伴所超越,友谊是其获得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同时,服从同伴的压力在这个阶段变得非常强大。进入中学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逐渐对对方产生了兴趣。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如,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等)。到初中阶段的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

青年期的价值观逐步稳定并且表现出对人生的看法是比较乐观的。青年期的道德发展是稳定的,青年的社会认知能力和道德目标均开始进入高水平时期。在青年期个体通常经历一系列社会角色的变迁:从单身到配偶、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从学生到职业人员、从向往职业者到事业的初步成功者。

中年期展示出一个较完善的社会性。人格完全趋于稳定状态,自我意识具有较高的监控作用,性别角色进入整合水平,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对生活的评价具有现实性。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扮演多重社会角色、在人际关系的范围上较广泛、在人际关系的层次上较复杂、在人际关系的情感体验上比较深刻。

老年期要解决“完善对失望”的冲突。老年人回首自己的生活,或觉得它有意义、富有成果,是愉快的经历,或基本上因未完成诺言、未实现目标而充满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年老化”的自我概念。老年人人际关系随交往减少而使范围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感情上更加深刻。随着家庭责任和职业压力的减退,友谊变得越来越重要。

  • 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 FURMAN W,BUHRMESTER D.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network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Child Development,1992,63(1):103-11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