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①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也称为事后检验阶段,是事后管理的初级阶段,一般以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为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长,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由专业人员使用专门的检验工具,负责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检验,剔除不合格产品,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这种做法没有邀请一线操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参加质量检验和管理,不利于质量的提高。因为其事后检验,当产品不合格时只能剔除,在原材料、人工、不能按时交货和费用成本等方面的损失已无法挽回。②统计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后,生产企业发展迅速,形成大规模生产,大批量产品的质量控制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这时,数理统计的新方法被引入质量管理,改变了单纯用事后检验的方法来控制产品质量。统计质量管理通过收集与产品的质量特性相关的数据,如尺寸、重量、强度、成分、寿命、外观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和原因,以便对产品的设计、工艺进行改进,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由于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等大型高端产品的出现,对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方法已难以管理好产品质量,它要求运用全系统全寿命的概念来管理质量,这就产生了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面的质量管理,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质量管理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