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1369),设置于景德镇珠山,初名陶厂,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1402),改名御器厂,又称御窑厂。是明代唯一长期设立的官府瓷器作坊。隶属工部营缮所,而负责管理的通常是当地的官员,如遇大规模烧造,则派遣宦官督陶。永乐(1403~1424)初有窑20座,宣德(1426~1435)时增至58座,工匠通常有三五百名,辅助工人数量则更多。政府对供进器物的挑选标准十分苛刻,往往“百选一二”,檠台、凉墩之类常“百不得一”,龙缸、花瓶之类则“百不得五”,大批的淘汰使御用瓷器精良异常。
终明之世,尽管其生产有间断,但通常每年都要烧造确定数量的器物,以供宫廷日用、国家仪典、赏赐和外销之需,时时还要大量加派。御窑厂烧造的兴盛期在宣德、成化(1465~1487)、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四朝。如宣德八年(1433),龙凤瓷器443500件;嘉靖二十五年(1546)、二十六年、三十一年的烧造都在10万件以上;而万历十九年(1591),“命造瓷器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五年未毕工。”数量如此巨大,仅凭御窑厂不能完成,尤其是嘉靖以来,宫廷征索瓷器数量激增,便采取官搭民烧的办法,将任务分派给民窑,烧成后严格挑选,“不能成器者,责以必办,不能办,则官窑悬高价以市之”。
御窑厂的产品有彩绘瓷器和颜色釉两大类。彩绘瓷器,产量最高、声名最大、影响最著的是青花。青花里,永乐、宣德、成化朝的产品成就更高。永宣青花的风格端庄凝重,若干造型显示了西方的影响。成化后期优雅清新的风格形成,造型大多小巧轻盈,花纹优美而趋于简约。嘉靖青花数量极多,是当时御窑厂的主要产品,大型器物最具特色。嘉靖青花装饰满密,因皇帝迷笃道教,故如八卦、云鹤、八仙等题材出现频频,这样的面貌也为隆庆、万历等朝大致继承。因工艺难度较高,精美的釉里红寥若晨星,器形小巧,图案简约,呈色幽艳的宣德三果纹、三鱼纹的碗和高足杯是其代表。同属彩绘瓷的还有斗彩、五彩及素三彩。斗彩的烧造始于宣德,鼎盛在成化。成化斗彩器物一般不大,胎白釉润,造型秀丽,装饰清新,风格秀雅。五彩的繁荣在嘉靖、万历两朝,和嘉万青花相仿,大型器物更有特色,图案多较满密,色彩则十分浓艳,效果相当热烈。素三彩在永乐已经萌芽,到正德(1506~1521)时才显示出较高的制作水平。
因明代的国家祭器往往以颜色釉瓷器充当,故它在御窑厂产品中占了很大比重,品种也很丰富,如天青釉、淡青釉、洒蓝釉、孔雀绿釉、紫金釉、仿宋名窑釉等,而赫赫有名的是甜白釉、红釉、蓝釉和黄釉。甜白釉以永乐产品最为著名,其繁荣与帝王的喜好有直接的联系。元代红釉器物还呈色不正,但永乐,特别是宣德朝,红釉器的釉色幽丽沉稳,被称作宝石红、霁红、祭红、鲜红等。嘉靖以后,铜红釉的制作技术退化,故屡有“将鲜红改作矾红”的申请。永宣蓝釉的呈色浓丽深沉,也有宝石蓝、霁蓝、祭蓝等称谓。已知最早的低温黄釉出现在宣德,最负盛名的是弘治产品,其釉色特别柔丽娇嫩,又称娇黄等。明清时代,这种黄色成为帝后专用的颜色,因此,黄釉以及黄地瓷器的使用也只在宫廷。
在明代御窑厂的历史中,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是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四朝,声誉最高的则是宣德和成化两朝,宣德器物在成化年间已被仿效,而宣德、成化的产品不仅被后人视若拱璧,还是清代御器厂仿效的主要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