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耶路撒冷。父亲来自波兰,母亲生于已过托管时期的巴勒斯坦。早年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哲学和戏剧,之后长期为以色列电台做编辑和新闻评论员,密切关注以色列现实、巴以冲突以及犹太人的生存命运。他以独特的笔触探讨人类的正义与公正问题,笔力凝重遒劲,擅长文学技巧的革新,言辞恳切,发人深省。其作品被译成36种文字,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曾在以、意、奥、英、德、法、美等国家获多种文学奖,包括2017年国际曼布克奖、2018年以色列奖等。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羔羊的微笑》(1983)、《证之于:爱》(又译《参见:爱》)(1986)、《我内心深处的文法》(1991)、《锯齿形的孩子》(1994)、《一起奔跑的人》(2000)、《直至大地尽头》(2008)、《摆脱时间》(2011)、《一匹马走进酒吧》(2014)、《生活与我开了许多玩笑》(2019);随笔集《黄风》(1987)、《在火线上沉睡》(1992)、《死亡作为人生的一种方式》(2003)、《狮子蜜》(2006),另外还创作有一些短篇小说、木偶剧和儿童文学作品等。
确如国际曼布克奖颁奖词所说,格罗斯曼是一位雄心勃勃的作家。他一直关注巴以关系、大屠杀等敏感话题。《证之于:爱》(1986)是格罗斯曼最成功的作品,它不仅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而且以大屠杀为背景,在许多方面突破了禁区。它以半现实的形式开端,运用象征及神话形式展开情节,又用解构的方式作结,堪称以色列后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在巴以问题上,格罗斯曼始终是个理想主义者,认为以色列人需要给巴勒斯坦人和平与平等的权利,而巴勒斯坦人也要认清以色列人的存在,希望巴以两个民族求同存异,有国界而无战争。
《羔羊的微笑》(1983)是格罗斯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书由四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组成,这些人生活在黑暗的边缘,他们的命运与巴以冲突等政治事件密切相关。作者还在作品中将诸多视觉、听觉、味觉意象编织成一个整体,再现了一幅充满强烈地方色彩的约旦河西岸风光图,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冲突。1987年,格罗斯曼到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难民营采风,难民营内破败的景象令他触目惊心,感慨之余创作了随笔集《黄风》,如实描绘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难民的生存状况,引起舆论界哗然,以色列读者受到强烈震撼。美国《洛杉矶图书评论》称之为“一个以色列作家所作的最诚实的灵魂探索”。随笔集《在火线上沉睡》将视角投向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人居民区,同样提出许多深入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006年,格罗斯曼的次子乌里在停火前夕死于黎巴嫩战争,格罗斯曼陷于极大的伤痛之中,但他还是相信以色列必须与巴勒斯坦实现和平,否则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丧生,也会有更多的家庭遭受不幸。2008年,格罗斯曼发表了轰动一时的长篇巨著《到大地尽头》。这部作品的写作始于乌里服兵役期间。每逢乌里休假回家,或在电话里与父亲聊天,都会询问此书的进展。小说希伯来文标题的含义为“逃离消息的女人”,讲述的是以色列女子奥拉期待即将结束兵役的幼子奥弗平安归来,并计划母子一起到加利利旅行。不料奥弗擅自做主,报名加入志愿者,去参加新的军事行动。奥拉感到非常愤怒、难过与担心,为“逃离”随时可能收到的奥弗殉职的噩耗,奥拉选择按照计划北行,陪同她的是昔日的好友与情人阿夫拉姆,即奥弗的生父。而与她分居多年的丈夫伊兰正与长子亚当在南美旅行。作品完成时,乌里已经离开人世。作品不仅流露出格罗斯曼作为以色列父母的内在焦虑,以及对子女的关爱与牵挂,而且表现出他对以色列人生存状况的担忧。
《一匹马走进酒吧》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长篇小说。其希伯来文首版出版于2014年,英文版于2016年面世。小说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类型与规范,将故事情节限定在两个小时内,地点在当今以色列特拉维夫北部海滨小城纳坦亚的一个小酒吧里。主人公多弗·格林斯坦是一位57岁的喜剧演员,他几乎以呐喊的方式,向观众道出他悲惨的童年以及人生中遭受的种种创伤。虽然读者并不十分确定格林斯坦讲述自己可怕童年的真正原因,但可以断定作品本身并非单纯书写脱口秀演员的故事,而是蕴藉着作家对艺术、苦难、非常态社会与人的生存命运的深沉思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从以色列现实出发反观整个人类境况。虽然这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小说,但在很多情况下它令人痛彻心扉。
格罗斯曼的《证之于:爱》《直至大地尽头》《锯齿形的孩子》《一同奔跑的人》和一些随笔已被翻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