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对智力的本质有着许多不同的见解,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智力表现也各不相同。个体的智力发展至少包含3个方面的问题:①智力随年龄变化的规律。②智商的稳定性。③智力发展的群组效应。
智力发展
个体的适应性认知与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 英文名称
-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
尽管大多数学者都认可智力随年龄增长,但对于智力发展的加速期、高峰期还存在着一些争议。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韦克斯勒指出,一般人的智力在三四岁至十二三岁之间呈匀速发展趋势,13岁之后发展速度放缓,大约在25岁达到顶峰。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N.贝利根据婴儿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以及韦克斯勒成人量表等测试工具对74名7个月大的婴儿开展了长达36年的追踪,结果显示13岁之前个体的测验分数呈直线上升,以后逐渐放缓,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在随后的26~36岁保持在一个高原期,略有下降。到了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布卢姆则主张,如果以17岁所达到的平均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从出生到4岁智力已达50%,4~8岁获得另外的30%,而最后的20%是在8~12岁获得的。
从智力的不同成分来看,智力各成分的发展速度不尽相同。根据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L.L.瑟斯顿的研究,知觉速度在10岁时已达到成人的80%,而言语理解能力、词汇流畅性要到14岁才能达到同一水平。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R.B.卡特尔将智力划分为两个一般因素,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未受经验、知识等影响的认知能力,代表了个体未受加工的生物潜能,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它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年期达到顶峰,后逐渐减退。晶体智力是通过后天的经验和教育获得的认知能力,是与个体所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的知识和事实,主要包括技能获得、语言文字能力等,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老年之后也不会减退。成年期是个体智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期间个体经常表现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成年期的个体知识经验已经得到充分的积累,正是从事科学创造最旺盛的时期。有研究指出科学家创造力的发挥有两个高峰期,一是30~40岁,二是55岁左右。
从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来看,智力的发展速度与停止年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通常智力高的个体发展速度更快一些,停止年龄也更晚一些,既有人才早熟者如W.A.莫扎特,也有大器晚成者如C.R.达尔文。从智力的结构来看,有人长于记忆,有人善于观察;有人擅长音乐,有人热爱运动;有人长文,有人擅理。从性别差异来看,2006年有研究显示:中小学阶段女生的计算能力占优,进入高中之后男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占优;女生的言语能力普遍要好于男生,尤其是流畅性方面,而通过言语进行的推理活动则男生占优;在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测验中,男生占优,而在空间想象力方面,性别差异不明显。根据智力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可将个体的智力水平大致区分为智力超常、智力一般和智力落后3个层次。智力落后的标准通常是智商在70以下,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智力超常的界定还存在一定争议,美国心理学家L.M.特曼主张超常儿童智商应达到或超过140,但后来的研究者主张应通过多维指标衡量超常,对智商的要求可以适当放低一些。
智力测验的开发者和应用者都希望智商保持稳定,不应随时间而出现较大的波动。然而,智商(智力的相对分数)的发展变化相当普遍,变化规律并不稳定,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常来说,首次参加智力测验的年龄越大,预测今后的智商分数越准确。有纵向研究显示,2~5岁的智商相关只有0.3左右,而5~8岁则上升到0.7,9~12岁可达0.85。由此可认为5岁之前的智商分数不能预测入学之后的智商,但之后的智商分数则具有相当的稳定性,5岁时的智商可以显著预测未来直到40岁时各个年龄时期的智商,小学二年级测得的智商与成人后的教育成就之间的相关,可以达到两者之间同时性相关的水平。一种观点主张,用于测试学龄前儿童智力水平的题目偏重于具体的知识,甚至是感知动作能力,而之后的测试题更倾向于言语的和抽象的问题解决,这可能是导致早期智商分数预测性较差的原因;另一种解释是在快速发展期间,包括身高体重在内的诸多因素都在频繁地交换位置,儿童的智商也不例外,早期一个儿童可能超过另一个儿童并达到一个平台期,然后原先缓慢稳定发展的儿童又会赶上并超过前者。
研究者早在1948年就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智力测验分数,显著高于同样年龄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的分数,这被解释为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新西兰心理学家J.R.弗林收集了大量的智力测验数据资料,结果发现从1940年开始,智力测验的平均成绩(智商分数)在以每10年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而且群体智力测验平均分数上升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这种测验成绩随年代而不断增加的现象被称为弗林效应,其本质就是一种群组效应。中国儿童的智力测验成绩也表现出明显的弗林效应,这反映出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发生的巨大变化。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白学军.智力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 刘国雄.儿童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 BAYLEY N.Consistency and variability in the growth of intelligence from birth to eighteen years.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Theory on Human Development,1991,152(4):57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