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美术学 . 中国工艺美术 . [工艺美术史] .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 隋-唐-五代陶瓷

隋-唐-五代陶瓷

/the ceramic of Sui dynasty,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条目作者尚刚

尚刚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65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6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英文名称
the ceramic of Sui dynasty,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所属学科
美术

隋、唐、五代是陶瓷大发展的时期,窑场林立。烧造规模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品种日益丰富,对后代和域外影响很大。

已知的隋、唐、五代瓷窑数以百计,分布地区北起晋冀,南达闽粤,东自江浙,西迄川陕,其中又以河南和浙江最为密集。此时期还涌现出一批著名瓷窑,越窑是烧造传统青瓷的典范,邢窑是新兴白瓷的代表。在这两种最重要的釉色之外,还有黑、黄、花等釉,又有开一代装饰风气的三彩和绞胎,更重要的是釉下绘画的手法,它将引来后世中国陶瓷装饰风范的根本转变。

双螭把双身瓶(隋代,高18.6厘米,口径4.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双螭把双身瓶(隋代,高18.6厘米,口径4.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尤其是唐人,对陶瓷装饰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尽管他们看重釉色的粹美,但仍然不能压抑对彩色的渴望,花釉已富丽之极,但更富丽的还是三彩。唐人不满足于平面的釉彩和绘画,还钟情立体的刻划、模印、镂空、堆贴和捏塑。装饰题材也比前代丰富得多,各式花卉、鸟兽、几何纹样已经不胜枚举,还出现了人物和建筑题材,不仅有图案,还有诗句、警语、民谚等文字装饰。前期似乎更看重装饰的立体效果,常采用器表凸凹较明显的堆贴和捏塑的手法,风格偏于华丽,每每充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后期更喜爱平面的效果,面貌也转向平和。大体上,在前期器物厚重高大的较常见,到后期则日现轻薄灵巧。造型的演进反映出审美时尚的变迁和烧造工艺的进步。

三彩女立俑(唐代,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三彩女立俑(唐代,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成就陶瓷艺术的基础是精良的制作工艺。对瓷土精细粉碎和淘洗,令胎体细腻致密,对火焰性质和釉料中的呈色金属成分的控制,令产品得到所期望的釉色,这些,当时的许多窑场都能大致做到。使用匣钵已成为常规的工艺手段,它令器物在焙烧中免去了渣尘的污染,保证了器表的光润平滑,还使盘、碗等减免了因叠烧而导致的底部粗厚,为制作轻薄的器物创造了条件。不少窑场还在粗糙的坯体上施加细腻的化妆土,以显示出更好的艺术效果。封窑技术的进步,令多数瓷器的烧成温度达到了1300℃,瓷器的质量大大提高。晚唐越窑秘色瓷釉色的粹美和支烧工艺、五代耀州窑“官款”粉青釉器物和支烧工艺对宋代汝窑官窑的影响,更不言而喻。

刻花莲花碗、托(五代,通高13.5厘米,口径13.8厘米,苏州博物馆藏)刻花莲花碗、托(五代,通高13.5厘米,口径13.8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隋、唐、五代陶瓷同域外的联系极多,尤其是在前期的不少器物的器形、纹样乃到用料上,可见到明显的西方影响。器形如胡瓶、兽首杯,纹样如联珠、胡人双狮,材料如许多三彩使用的钴料据测试来自波斯。唐、五代陶瓷大量销往海外,在亚洲以至北非的遗址里,都出土了中国的青瓷、白瓷、彩绘瓷、三彩陶等。外销的中国陶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西亚和北非的陶器生产中,仿唐的制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有的还能惟妙惟肖。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