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既具有领域普遍性,也存在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中,代表性的理论包括5种。
认知发展
随着年龄增长,注意、知觉、记忆、学习、思维与推理等认知过程不断成熟、完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日益加深拓广,并越来越有效地控制自身的认识活动。是个体与外部世界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实现。
- 英文名称
- cognitive development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
J.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研究领域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主要是图式(即心理结构)的精确化及转变;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是积极的认知建构者,作为主体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对内在图式的组织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使自身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不断实现平衡-再平衡。皮亚杰假定,通过同化、顺应与平衡,认知发展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认知发展前后依次经历了4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类个体从出生到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中都会经历这4个发展阶段。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大的贡献是把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强调是主体在积极地建构自身的发展。至今,皮亚杰提出的观点仍然影响着认知发展的研究。
一批学者围绕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展开讨论和实证研究,修正皮亚杰的理念,并提出新的观点,由此形成新皮亚杰学派。这一学派接受皮亚杰有关认知发展的主要观点或基本假设,如认知发展是呈阶段展开、发展具有领域普遍性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儿童以积极的方式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但他们进一步从皮亚杰理论具争议之处开始建立与发展自己的观点,各具特色。例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K.费希尔更多地强调认知功能的异质性与可变性,强调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练习或经验对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还有一些研究者把皮亚杰的观点与认知科学(如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神经科学以及社会性建构观点中最新的模型和理念进行整合,形成了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新先天论等理论。
主要着眼于儿童成长中信息获取与表征、信息存储与运用等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加而带来的变化,强调儿童组织、操控信息能力的量变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而认知发展体现为信息加工日益复杂化、速度不断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R.凯斯的理论综合了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通过练习实现成熟,使儿童加工信息更快、更有效。R.S.西格勒从生物进化论的变化与选择角度提出竞争是个体认知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表现在人类个体对概念、规则、策略等的运用之中。西格勒构建了适应性策略选择模型,对事实信息的表征与对表征进行运算的加工是适应性策略选择的内在机制;适应性行为的发展机制是不断发生策略选择和优化。例如,一个策略在过去解决问题时越有效,那么在将来越可能被再次选择。
对皮亚杰理论最大的挑战来自苏联心理学家L.S.维戈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认知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他认为认知发展是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个体的高级心理机制发展是儿童通过与成人及其他儿童的互动,通过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而获得。因此,维戈茨基的发展理论更为看重儿童所处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主要着眼于认知发展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即认知发展是由个体先天的特质(天性)决定的,还是由个体的经历(教养)决定的。新先天论者认为许多复杂、高级的认知实际上在婴儿身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婴儿出生即可能带有关于客体的知识、感知与语言等认知技能,这些技能很可能是大脑中存在的先天模块。与此同时,新先天论也强调发展过程中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接受皮亚杰理论中的建构主义观点,提出认知发展实质上是大脑中先天的模块通过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建构起来的。英国发展心理学家A.卡米洛夫-史密斯是新先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提出了表征重述理论,认为婴儿出生时就具有一些先天的表征,这些表征是以模块化的方式存在于大脑中,受到特定的环境刺激激发,通过对表征的重新组织超越现有水平,实现发展。
扩展阅读
-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 西格勒 R S,等.儿童思维发展.4版.刘电芝,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 谢弗 D R,等.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9版.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