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创始人之一M.J.施莱登[注]于1838年首次发现。病理学家R.L.K.菲尔绍[注]在大脑皮质中将该物质作碘染色技术,发现其像淀粉呈紫蓝色而命名为淀粉样物。最终经过漫长的研究才证实其为一种蛋白质。淀粉样蛋白由于各种原因在体内各脏器细胞间沉积,致使受累脏器功能逐渐衰竭的临床综合征称为淀粉样变性,常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主要有肾、心、肝、胃肠、舌、脾、神经系统、皮肤等,受累器官表现为肿大及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取决于所累及的器官和受累器官的损伤程度。
淀粉样蛋白(amyloid-
protein; A
)主要由淀粉样前体蛋白[注](APP)经
-分泌酶和
-分泌酶作用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蛋白质的
折叠可最终形成最为常见的
淀粉样蛋白单体。在人体中,
淀粉样蛋白含有39~4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千道尔顿。它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循环于血液、脑脊液和脑间质液中,大多与伴侣蛋白分子结合,少数以游离状态存在。根据
淀粉样蛋白产生的位点及其种类鉴定,内质网中不溶性的A
1-42为胞内
淀粉样蛋白类型,高尔基体外侧及其分泌囊泡中的A
1-40和A
1-42为分泌型的
淀粉样蛋白。A
1-40约占总量的90%,可存在正常人群中,是细胞代谢的非病理性产物。A
1-42和A
1-43占总量的10%,其中又以A
1-42居多,与A
1-40相比,A
1-42延长的两个氨基酸残基不仅增加了
淀粉样蛋白肽的疏水性,使其更易聚集,而且提高了聚集物的稳定性。因此,A
1-42主要以可溶性寡聚体和难溶性纤维形式存在,具有明确的神经毒性和血管毒性,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阮病毒病等。
血清淀粉样蛋白A作为当前最敏感的炎性反应生物标志物之一,逐步走入公众的视野。血清淀粉样蛋白A是一种可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结合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生理情况下,在血液中微量存在。当机体发生感染或其他炎性反应时,血液中存在的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等可刺激肝脏迅速合成并分泌血清淀粉样蛋白A,使其浓度急剧上升至正常值的1000~2000倍。
尽管淀粉样蛋白沉积物常被视为阻碍细胞功能的有毒垃圾,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淀粉样蛋白可以提供多种生理功能,尤其是在酵母和细菌中,主要已知作用包括蛋白质储存、支架、细胞黏附和生物膜形成等结构任务。此外,已有研究证实淀粉样蛋白可参与机体生理信号的传递,同时与细胞生理性死亡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