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 . 中国古代教育 .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educat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条目作者杜成宪陈祥龙
条目作者杜成宪

杜成宪

陈祥龙

陈祥龙

最后更新 2023-08-12
浏览 716
最后更新 2023-08-12
浏览 71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实践及思想。

英文名称
educat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所属学科
教育学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嬴政称始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和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又以公元前47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按照“战国封建说”,这是中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从教育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重要变革有两方面:一方面,私学兴起,产生了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教育机构;另一方面,以私学为基地,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这两方面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西周教育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表现为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唯官有师而民无师。西周末期,周王统治疲弱,到了春秋时期,教育更显出颓败之状。春秋时期持续200多年,官学现可见历史文献的只有两件事。一是鲁僖公修泮宫。《诗·鲁颂·泮水》:“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二是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说明现实中学校发展乏善可陈,折射出官学走向衰落的事实。

造成西周官学衰废的直接原因是政治原因:①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在世卿世禄制度下,贵族保持享有富贵的特权,其仕进与是否向学并无直接联系。久而久之,他们在教育上丧失了进取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周大夫原伯鲁不悦学,还公然宣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闵子马对此分析说,周大概是要乱了!连大夫都这么说,可以想见大家已经都在这么想了;人人不愿意向学,就不会有正常的社会秩序,能不乱吗?人的学习犹如种植,不学习就将败落。像原伯鲁这样的就快亡了吧!官学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不悦学,官学衰落成为必然。②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周平王东迁后,天子力量衰微,难以维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共主地位。后来,诸侯国也不能维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而出现“陪臣执国命”的情形。旧的政治体制被破坏,学校的体制亦然。天子之辟雍,诸侯之泮宫,地方之乡校,渐不闻弦歌之声,名存实亡。黄绍箕说:“周室东迁,王纲解纽,学校庠序废坠无闻。”③战乱频仍,统治者无暇他顾,渐渐失去对教育的垄断权。《毛诗·郑风·子衿》反映学校已经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毛诗序》云:“《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郑玄注:“国乱,人废学业。”统治者以往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和控制,这时已大为削弱。

学校既不能继续维持,文化职官也就难以保证得到供养,需要自找出路。于是,没落贵族及其后裔不断流落民间,文化职官也被迫流落四方,凭借一技之长到处谋生,官守的学术再也无法守住。他们带走了简册器物,也带走了文化学术。《论语·微子》记载了这样的场面:乐师挚到齐,乐师干到楚,乐师缭到蔡,乐师缺到秦,打鼓的方叔跑到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移居到汉水地区,少师阳和击磬的襄移居海边。这就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景象。其结果是“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扩散到社会下层。民间散布各种学有所长的人才,他们携带典籍,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最初的条件。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到春秋末期进入初步繁荣阶段。

私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士阶层的变化有关。在奴隶制度下,士是贵族的下层。他们接受一定的贵族武士教育,需要履行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义务。起初,士大部分是武士,小部分是文士。一方面,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士向平民阶级转化;另一方面,随着军事上步兵野战代替车战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武士的作用降低,武士逐渐趋于“文”化,文士队伍扩大。春秋战国时期,士为自由民,居于四民之首。他们可能上升,为官食禄,成为统治阶级的附庸;也可能下降,自食其力,成为依附于土地的“小人”。别的阶级也可能上升或下降到士阶层中来。在动荡的社会变革中,士人越来越多地脱离生产劳动,凭借他们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本领和才干,立足谋生,投身社会,甚至干预政事。他们中的不少人活动能量很大,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进而扩张势力范围,需要拥有一批有才干的人,壮大其统治基础,于是具有各种本领的士就成为各诸侯国争取的对象。《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为了争夺霸业,率先养游士80人,给予车马衣裘财帛,让他们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才士为齐国效力。齐国因养士而霸,这也为别国及后人所仿效。“得士者昌,失士者亡”成为社会共识,由此促成“养士”之风盛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鲁国季孙氏养孔子之徒,“所朝服而坐者以十数”。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更趋白热化,养士之风愈盛。诸侯国君中,像秦穆公、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梁惠王、燕昭王等都一度为士人之所归;私门养士著名者如“四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以及秦国吕不韦,都是动辄“食客三千”。齐威王、齐宣王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建稷下学宫,招贤纳士而尊宠之,各家各派学者士人聚集于此,成为公室养士的缩影。

士既成为炙手可热的争夺对象,于是社会上大批自由民争相为士;而士又是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才干的人,需要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养方能造就,于是求师从教成为社会风气,这也成为教育出现变革的推动力量。已经趋于没落的旧学校显然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组织机构也就应运而生,这就是私学。所谓“学在四夷”,就说明了从春秋末期起私学大量出现在四面八方的事实。

趋于没落的官学显然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组织机构也就应运而生,这就是私学。私学的兴起是一个渐进过程,它适应了新的社会条件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出现时间、创始者,据现有史料都难以查考。现有史料表明,私学出现在孔子开办私学之前,大约在春秋中期。据《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记载,郑国的邓析就曾讲学授徒。邓析著有《竹刑》,专门研究法律。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类似裤子)。民之献衣、襦裤而学讼者,不可胜数。”可见经济发展了,社会的法律问题也增加了,民间以法律为内容的私人讲学得以产生。《论衡·讲瑞》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少正卯的办学影响丝毫不逊色于孔子。《庄子·德充符》讲了鲁国有一个断了双腿叫王骀的残疾人,讲学也有很强号召力,与孔子“中分鲁”,倡导“无形而心成”的“不言之教”。考虑到《庄子》为道家之书且多寓言,所说未必可信,但从中可以折射出当时私学的发展状况。可见孔子办私学时,私学办得有成效者已大有人在。实际上,孔子年轻时,也曾到一些私学和私人处游学请益,其学识也是得之于私学。如史书记载他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学官于郯子,问乐于苌弘,所以说他“学无常师”,而他求教的这些人都可以说是私学办学者。然而,也必须承认,至孔子,私学获得极大进步。孔子的私学弟子三千,是当时办学规模最大的、培养人才最多的。孔子的私学有贤人七十余人,长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者都有,是成才质量最高的。孔子的私学以其亲自整理的“六艺”为教,是教学内容最充实、丰富的。孔子的私学讲究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是最注意教学方法的。因此,孔子的私学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私学,历史贡献不可磨灭。

私学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繁荣,也为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创造了条件。首先,一所私学往往是一个学派的基地,有多少个学派也就有多少家私学;某一私学和某一学派往往又与一些著名学者(大师)的活动相联系。私学,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的;学派,是从思想的角度来说的;大师,是从学说的角度来说的。私学、学派、大师互为条件、互相影响,成为战国时期私学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其次,士较少受到思想束缚,能够在思想学术、文化教育领域纵横驰骋。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他们与各国执政者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合则留,不合则走,而各国执政者的竞相罗致供养,也强化了士人的独立意识。《孟子·尽心下》记录了孟子的心态:“说大人,则藐之。”他仗着他的财,我仗着我的仁;他仗着他的爵,我仗着我的义,又有什么不如他的呢?这使士人较少受到思想束缚,能够活跃在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等领域。再次,养士之风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和用士,从而推动了各家各派的竞争和争鸣。各家学者为显示其学说之所长,或著书论辩,或驰说奔竞,一逞其能。因此,出现了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西汉初年的司马谈将其概括为6家: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西汉末年的刘歆将其总括为10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并认为,除去小说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除上述各家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兵家、医家,可以归入阴阳家的数术,可以归入道家的黄老。各家之中又区分成诸多不同的分支。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同样,道家、法家之中的派别众多。实际上,各家各派之间也存在传承、交叉的关系,如道家与法家、名家、兵家,墨家与名家,阴阳家与儒家,以及儒家与墨家、儒家与法家,甚至儒家与道家等。他们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他们各家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既有其深刻之处,又存在偏颇,由此呈现出相当活跃而复杂的局面。在百家争鸣中,教育问题始终是一个中心问题。因此,百家争鸣也意味着教育思想的争鸣、教育理论的发展。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举办而由私家学者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可以看作战国时期养士、私人讲学、学术争鸣的缩影。学宫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约在公元前370~前360年,田齐桓公当政时已创立;公元前221年,秦军攻入临淄,齐国亡而稷下终。历田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齐襄王、齐王建6代,历时约150年。

齐国君主创设稷下学宫的目的在于“招致贤人”,而学宫的发展也始终与齐国的政治变革息息相关。学宫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对稷下学宫著书讲学的名士贤人,不问学派初审,齐王都给予非常优厚的待遇。如称其为“稷下先生”,“高门大屋尊宠之”,“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天下学士因之竞相来齐。齐湣王时,稷下师生一度多至数万。各家学者云集稷下,孟轲、荀况、彭蒙、宋钘、尹文、接子、慎到、田骈、田巴、倪说、邹衍、邹奭、淳于髡、徐劫、鲁仲连等一批著名学者来此讲学。荀况还“三为祭酒”,讲学则“最为老师”。史称稷下先生千余人,但姓名可考者不到20人。《庄子·天下》评点当时天下学术,提及稷下先生5人。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私家讲学与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对古代的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的性质表现为:①是一所齐国官方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实际上,它是把散布各国的私学集中到齐国都城临淄来办学。对各方学者来者不拒并给予厚待的做法,不啻是一种大规模、制度化的养士。《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国官方允许各派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学宫的学术领导人又是由荀况这样的独立学者担任,私家学者实际上主导了学宫。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和育才为一体的学府。讲学方面,据刘向《别录》记载:“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种“期会”很可能是各派学者定期举行的讲演、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活动。著述方面,《汉书·艺文志》记载,与稷下有关的著作就有:《孙卿子》《公孙固》《蜎(环)子》《田子》《捷(接)子》《邹子》《邹子终始》《邹奭子》《尹文子》《宋子》等。后人认为,《司马兵法》《晏子春秋》,甚至《管子》《周礼》也都与稷下先生有关。育才方面,《管子》中有《弟子职》,规定了饮食起居、课堂教学、尊敬师长、个人修养等作为学生需要遵循的各项规范。郭沫若认为,此篇“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可见学宫育人有一定的规范性。③是一个咨政议政的机构。据刘向《新序》记载,“齐稷下先生喜议政事”,而当政者也任其“不治而议论”。稷下学宫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特征。一个重要表现是齐国国君允许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任何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议论。这表示齐王待学者们以“不臣之位”之意。即齐王肯定这些被封为“列大夫”的稷下先生与齐王的关系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在师友关系。于是,稷下先生无须听命于齐王。有了这一条,其他如自由讲学、包容诸家、争鸣论辩、来去自由,就都有了保障。

孔子大约在30岁时开始讲学授徒,后逐步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所办的私学,也就成了儒家学派的第一所学校。孔子的一生,除少数时间从政,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学。即使周游列国,也讲学不辍,可称流动学校。孔子办学逐渐有了名声,弟子从四面八方而来,越聚越多,其所办的私学也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教学团体。孔子私学具有平民性,招收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出身于平民,只有极少数出身于贵族。这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方针。作为一个学派,孔子私学继承了历史上“儒”这一社会群体的特点,并予以发展,立足于文化教育事业而积极干预社会政治,以培养推行德政的贤才(“君子”)为教育目标。为了培养君子,孔子在以西周“六艺”作为教育内容的同时,还从古代典籍中选择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称为“六经”的6部传统经典,用作私学教材。也相应设置为课程,希望通过学习历史上的治国理政经验,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服务。孔子私学注重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以“仁”为理想,以“礼”为规范,最终实现化民。

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孔子私学十分注重教法和学法。他提出并践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予以指导;他提出并坚持启发教学,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考;他提出并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强调师生关系要从共同理想和真诚情感出发,注意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孔子私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是最丰富和有成效的。孔子私学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为其他私学所不及;在学术思想方面的贡献,也是其他任何一所私学难以相比的。

据《韩非子·显学》,孔子死后,儒家内部逐步分化成8个流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据郭沫若《十批判书》考证,“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和“乐正氏之儒”三派实为一派,即思孟学派。子思为孔子之孙。从孔子到孟子,传承关系比较直接,而孟子也俨然以孔子之道的捍卫者自居。20世纪90年代,湖北荆门郭店战国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五行》《成之闻之》《性自命出》等重要的儒家篇目,研究者认为属思孟一派作品,思想发展的环节位于孔孟之间,孔孟传承线索得到进一步确认。孟子私学的讲学活动主要在邹鲁地区,也往来于邻近一些中原地区诸侯国,而孟子本人也曾执教于稷下学宫。《孟子·滕文公下》载,他“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私学在教育理论方面颇有造诣,《大学》《中庸》《学记》等著名教育论著都与之有关,其“内发说”教育理论对古代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开创的偏重义理精神的儒学分支,为后世理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材料。

孙氏之儒即荀子学派。荀子的私学活动也十分闻名。他曾长期执教于稷下学宫,享有名师之誉,还到过赵国,晚年又长期居留楚国著书。荀子的私学传授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十分重视儒家典籍的传授,形成了偏重文献经传的教学和学术风格。秦汉时期一些儒家经典的传授,可以追溯到荀子的师传,对保存中国古代文献做作出了重要贡献。荀子所阐发的“外铄说”的教育理论,也对后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②学术传授不局限于儒家学说。荀子能够广采博收各家之见,被视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作为儒家大师,却培养了韩非和李斯两位著名法家弟子,后者分别在法家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成就,促进了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墨子开创的墨家私学初创时声势甚大,据墨子自称有门人三百,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与儒家私学同为“显学”。墨子早年学儒,做过宋大夫,主要讲学于北方各国,有“北方贤圣人”之称。另外,在南方各地及西方的秦国也有活动。由于墨家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学派,这就决定了墨家私学的诸多特色。①墨家私学传授生产和科技知识。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理想和注重经验的认识论,墨家私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生产知识,军事器械制造、使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学方法上,强调辛苦劳作、勤奋践行,而非坐而论道。②出于宣传政见、鼓动民众的需要,墨家私学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主动和创造,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③墨家私学既是教学团体,又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出于培养“兼士”的需要,加之保留手工行业的一些行会组织规矩,墨家私学带有严密的组织、严肃的纪律和严格的教育与训练,要求门徒必须绝对服从首领,成为其忠实信徒。墨者如果违犯墨家的纪律,必须依墨家之法惩处。

墨子死后,墨家分离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墨家后学尤其在自然科学和逻辑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道家思想和道家私学产生在春秋末期,盛行在战国时期,也有诸多分支。一般认为,作为道家主流的老庄乏有教学活动。可以相信,在书籍等传播媒介还十分落后、文化知识传承依赖口耳相传的情况下,即使避世如老庄,也很难想象他们会没有讲学授徒。事实上,先秦典籍中保存着一些老庄不避来学甚至经常施教的材料。

老子的教育活动是在春秋末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他曾经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在周王室衰微、文化下移的潮流中,他由朝廷流落于鄙野,携带周之典籍到楚,并逗留于鲁、秦、沛等国。由于他熟谙旧典,十分博学,完全可能凭借知识谋生,成为最早的私学教师之一。《庄子》提及,老子有弟子柏矩、庚桑楚、阳子居(一说即杨朱)等人,还有人曾问学于他,其中就有孔子。《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文子》《蜎子》《关尹子》的著者,都是老子的弟子。老子及道家私学的教学,可以相信涉及丰富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内容,他们重在通过这些内容洞悉事物和社会变化发展之“道”,把握事物发展所包含的否定自身的因素,表现出以相“反”的视角看问题的特点,由此提出“自然”“无为”的法则,这就表现出与其他学派的不同。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与孟子同时或稍晚。他被视为道家正宗,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而与儒、墨相抗衡。庄子可能早年曾经学过儒,史载他好儒冠儒服,或与遇事退避的儒家颜渊一派有些关系,后来成为隐士,并对儒家竭尽挖苦嘲讽之能事。庄子也有一定门徒,这在《庄子》书中留有痕迹。《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通常认为,内篇为庄子自撰,而外、杂篇出自多人之手,可能也掺杂了其门徒后学的作品。庄子将老子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极端,鄙弃和否定社会的一切,对自然则十分仰慕,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逍遥。同时,泯灭事物的差别以为物我无别、是非无准、死生无待,表现出遁世主义和相对主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他“剽剥儒墨”,“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他确实做到了“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在另一群道家学者身上,道家学说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这就是稷下道家。

稷下道家指聚集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的道家学者,因其抬出黄帝来发明老子之术而被称为黄老学派。黄老学派在稷下学宫的学者有田骈、慎到、环渊、接子等人。据载田骈善辩,有“徒百人”。在稷下诸子中,道家人多势众,地位显要。他们宣称“不宦”,标榜清高自守。当时齐人就嘲讽田骈说:你就像是那个口口声声说不嫁,行年三十却养了七个孩子的邻人之女!稷下道家的特点,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载:“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他们发展老子对社会实践中成败、得失的研究,将思想兴趣转向“君人南面之术”,表现了入世精神,而与法家、兵家颇为契合。司马迁指出,“喜刑名法术之学”的法家申不害、韩非都“本于黄老”“原于道德之意”。可见,到战国中后期,道家的流变颇复杂。

关于法家,《汉书·艺文志》评价:“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法家作为一派学说,其产生受到众多学派的滋养。《史记》将老子与韩非同传,表达了司马迁的判断;名法二家又常常连称,谓之刑名之学,可见名家与法家又是相投的。法家以主张变法、提倡以法治国而得名。早期法家以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为代表,其私学活动集中在被称为三晋的韩赵魏地区。早期法家受到儒家的影响。孔子死后,其晚辈高足子夏来到魏国,在西河讲学,有弟子数百,这就是有名的西河学派。在子夏的弟子中就有李悝和吴起,他们被认为是法家的肇始人。李悝著有中国第一部刑法典——《法经》,后来商鞅入秦,即携带此书。商鞅的出现,意味法家的成熟。商鞅在秦执政2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行“霸道”,倡“耕战”,“燔诗书而明法令”,使民众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后期法家以韩非和李斯为代表。韩非早年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弟子,后来学习法家各派,熔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派学说为一炉,完成了法家理论的系统化工作。李斯则是将法家理论引向实践道路的人,他将《韩非子》一书用作帮助嬴政完成统一大业的思想武器。如果说道家对人类文化表现了怀疑、悲观乃至对立的情绪,意欲回归人类的原始状态,是从保守的方面否定了文化,法家私学则轻视文化传统,采取割断历史的做法,从激进的方面否定文化。法家在战国末期至秦统一期间达到鼎盛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使学校从朝堂下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私人办学和讲学成为一种传统,对汉唐时期民间的识字启蒙教育和经学专门教育,尤其是对唐宋兴起的书院教育,都有深刻影响。而依托私学所开展的思想探讨,产生了主张和风格各异的教育学说,如以强调人文精神、群体意识、道德理性为特征的儒家学说,以强调平等理想、经验主义、克己利人为特征的墨家学说,以强调自然主义、怀疑精神、个人意志为特征的道家学说,以强调统一意志、现实导向、利益趋动为特征的法家学说,为后世思想发展提供了资料、话语和方法。

  •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 梅汝莉,谭佛佑,施克灿.中国教育通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