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一般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所有被观察对象同时进入研究,即研究的起始日期相同,常见于队列研究等;一是被观察对象逐个进入研究,即研究的起始日期不全相同,常见于临床随访等。在大多数研究中,受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最终观察时点通常是固定的,而不是无限制延长的。随访的结构模式图如下图所示。
随访从研究因素着手,追踪关心的结局,从“因”到“果”,其目的是检验研究因素是否影响某结局的假设。根据研究开始时结局是否发生,随访可分为前瞻性随访和历史性随访。在前瞻性随访开始时,暴露因素已存在,但结局尚未发生,在随访过程中可获取暴露因素变动情况,属于大规模研究。在历史性随访开始时,暴露因素与结局均已发生,首先追溯历史资料,研究暴露因素与非暴露因素,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出研究对象的结局情况,而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将影响研究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随访通常包括设计前的准备,制订研究计划,研究暴露因素的确定、分级及其标准的规定,研究对象的选择、分组方法,检验两组对象在主要指标方面的均衡性,追踪观察,核对资料、整理统计与分析等步骤。
随访可以同时进行或者通过历史记录进行,可以一次性或按顺序进行,可以是或短或长的持续时间进行。随访保持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并以避免引入偏倚的方式进行。随访工作的质量将对治疗或预防方案的试验、流行病学中的队列研究、疾病的自然病史调查的成功有重要影响。在进行随访过程中,随访时间长短,根据随访目的以及关心的结局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观测而确定。由于其重要性,在最初设计研究方案时必须考虑随访。关于所采用的具体随访方法、终点的选择以及后续的随访时间等三种因素将会对医学研究的其他部分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