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外国文学 . 北欧文学 . 瑞典文学 . 【作家】

拉格尔克维斯特,P.

条目作者石琴娥

石琴娥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56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15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891-05-23~1974-07-21)

瑞典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拉丁文名称
Pär (Fabian) Lagerkvist
国籍
瑞典
出生日期
1891-05-23
去世日期
1974-07-21
出生地点
斯莫兰省
去世地点
斯德哥尔摩

生于斯莫兰省韦克舍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卒于斯德哥尔摩。1911年入乌普萨拉大学文学系学习。第二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以后专门从事写作。他致力于创造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既采用表现主义手法,又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在《语言技巧和刻画艺术》(1913)中主张用质朴的文字和简单的性格表现生活,成为20世纪20年代瑞典文坛上的中心人物。他的《苦闷》(1916)是瑞典第一部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诗集。20年代,他注重探讨人生的意义,多数作品都流露出悲观失望情绪。30年代后作品的风格较为豪放。他坚信人性将战胜兽性,善行将战胜邪恶,很多作品都以善与恶的斗争为题材。在A.希特勒发动侵略后写的长篇小说《绞刑吏》(1933)、《侏儒》(1944)和《巴拉巴》(1950)等作品中讽刺和抨击了法西斯的暴力政策和野蛮行径,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拉格尔克维斯特的剧作多以善与恶的斗争为主题。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形象化、人格化的抽象概念,多用虚拟对比手法表现爱与恨、善与恶、生与死、物质与精神、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转换和斗争。剧本《刽子手》(1934)根据他自己的同名小说改写而成。剧中主人公刽子手象征人类邪恶的内心和黑暗力量,他为所欲为地奴役人类,而人类邪恶势力却迷信膜拜,狂热地颂扬刽子手是他们的政治灵魂。主要剧作还有:《最后一个人》(1917)、《国王》(1932)、《一个没有灵魂的人》(1936)、《哲人之石》(1947)和《让人活下去》(1949)等。1940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5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P.拉格尔克维斯特P.拉格尔克维斯特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