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字学家王筠著。书中对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方面的基本训练做了系统的论述,对小学教学的一般原理也提出独到见解。
在培养人的问题上,作者认为须“望子弟为鼎甲”,但这不是唯一的教育目标,应当功名、学问、德行三者并重。在教学上,书中强调要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事事专心,步步踏实。作者还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对强迫儿童呆读死背的教学方法。书中写道:“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儿童不了解书中的意思,读起来好像和尚念经,枯燥无味,自然把学习视为苦事。还提及:“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空闲即告以典故。”即儿童的注意不能持久,教学中要有适当的休息,休息时可给他们讲些知识性故事。死典故可以训练儿童的记忆,活典故能够培养儿童的思维。
作者对文学、文字学有很高的造诣,书中对语文教学的论述有深厚的基础与精辟的见解。如教识字,作者主张“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之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如教作文,主张“作诗文必须放”,“以放为主,越多越好。但于其虚字不顺者,少改易之”。
书中要求教师注意教学的方法与技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不能使用体罚威吓学生。作者认为,教师是良师还是庸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时的表现就可以分辨出来。如果学生学习时欢欣鼓舞,积极认真,这是由于良师的教导;如果学生学习时疾首蹙额,呆若木鸡,形同笨牛,教师必是庸师。